而坐擁長安太空城的清泉科技,自然在這方面不會落後於人,“千里眼”太空望遠鏡,就是清泉科技宇宙天文中心建造出來的,它的直徑是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10倍,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50倍。
藉助“千里眼”太空望遠鏡,宇宙天文中心的科學家可以觀察到14000光年遠發出的光,它能夠單個地觀測到星群中的任一顆星;它能用於研究和確定宇宙的大小和起源,以及宇宙的年齡、距離標度;它還能分析河外星系,確定行星部、星系間的距離,它能對行星、黑洞、類星體和太陽系進行研究,並畫出宇宙圖和太陽系內各行星的氣象圖。
除了牛叉的“千里眼”太空望遠鏡,其他諸如宇宙電磁波接受器、射線探測儀、光譜分析儀、引力鏡透儀……宇宙天文中心的人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宇宙電磁波接收器,是用來接受宇宙電磁訊號,以期望於發現外星文明。電磁波在真空之中理論上是可以無線傳播下去的,但是遇到物質就會有損耗,在宇宙之中,雖然並非真空,但是電磁波還是一樣可以傳播的非常遙遠,所以對宇宙之中的電磁波進行接受,並進行分析,也是尋找外星文明的重要手段。
光譜分析儀是用來分析從宇宙中接受到的光波,比如科學家們為什麼認為宇宙是大爆炸行成的?是因為目前地球人接收到的宇宙光波絕大部分都是呈現為紅移,而紅移增加的比例與距離成正比,這就說明宇宙天體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的變大,所以科學家們推斷宇宙的形成是跟大爆炸有關。光譜分析儀是研究宇宙形成和測量天體距離的重要工具!
引力鏡透儀工作的原理是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當中由於時空在大質量天體附近會發生畸變,使光線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發生彎曲。如果在觀測者到光源的視線上有一個大質量的前景天體則在光源的兩側會形成兩個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鏡放在觀測者和天體之間一樣,這種現象稱之為引力透鏡效應。
所以科學家們可以根據這一原理對觀察到的光線和電磁波等等進行分析,就可以尋找到宇宙當中的大質量天體,甚至尋找到黑洞,是天文學家探測宇宙結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而且所有的裝置都被宇宙天文中心的人搬到了太空之中,大家都知道在太空之中因為沒有大氣層的干擾,可以獲得更加清晰、完整、精確的天文資料,這對於研究宇宙天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清泉科技宇宙天文中心憑藉著各種強大的各種科學儀器,並且還全部位於太空之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宇宙天文的研究就超過了人類幾千年來的發現!
比如繪製出包涵1萬顆中子星(脈衝星),1億顆恆星的宇宙天文星圖,這對於以後繼續宇宙殖民和開發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就跟地球上航海一樣,你如果沒有航海圖,很容易就迷失在大海之上。
放到宇宙當中也是如此,現在宇宙當中最精確的定位,就是利用中子星和恆星繪製而成的星圖來進行定位,沒有這個東西,肯定是會迷失在宇宙之中!一個不小心就飛到黑洞裡面進去了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黑洞根本就看不見。
而且宇宙比起地球的海洋來還要更加詭異莫測,擁有無數兇險之地,所以星圖就跟大航海時代的海航圖一樣重要!
楊天涯是宇宙天文中心的負責人,出身農村的他,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爬到屋頂去觀看滿天的星星,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銀河,後來他才知道那隻不過是銀河的一個懸臂罷了。
長大之後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天文學作為自己的專業,這一度遭到了家裡的堅決反對,因為這個專業的就業形式並不樂觀,而且很多時候都需要進行讀研、讀博深入學習,並且轉行的比例非常大。
事實也正是如此,楊天涯那一屆全國天文系本科畢業生100人左右,有50多人是改行去做了別的;大概有10幾個去國外讀研究生的;在國內讀研究生(多數是保送)大概有20多人。真正能分配到對口的單位比如天文館、科技場館、學校的本科生大概不足10人。
而楊天涯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也面臨著畢業失業的窘迫境地,好在最終進入了清泉科技,不僅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天文研究工作,而且因為這個專業全國就讀的人數非常稀少,成績優異的楊天涯很快就成為了天文中心的負責人。
劉清泉是深深明白宇宙天文學的重要性,對於天文中心的支援力度一直就非常大,而楊天涯也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
為了擴大天文學研究的團隊,楊天涯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