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六章 第一次危機

孟韜搖頭道:“好吧,不說品行,單說利益!作為轉運使,治下旱災尚未解決,又生叛亂,事後還可能流傳出官逼民反,殺良冒功的說法,這對他的政績有好處嗎?他又該如何向朝廷交代呢?”

“你能請動他嗎?”總算釋比麻吉是個明白人,明白其中道理。

“五成把握,可以試試!”孟韜也有些忐忑,能不能請動陳貫不好說,能否來得及也是個問題。

釋比麻吉嘆道:“沒有別的辦法了,五成把握已經不錯了,你說怎麼做吧!”

一襲紅衣的海棠夫人自然也不反對,桀驁不馴的阿虎便沒什麼好說的了。

“陳公此刻興許在陽平關,等著我去交割磚茶事宜,若是快些趕去相請,應該來得及。”孟韜道:“若不在,還得走一遭利州,時間能否來得及就不好說了,聽天由命吧!”

“好……如何相請?”

“首先得去個妥帖人,快去快回,見到陳公之後,將此間情況如實稟告,勿要隱瞞……”

孟韜這麼一說,阿虎立刻急了,他搶劫在先是不爭的事實,落入官府耳中,後果難以預料。

“你……”

孟韜毫不猶豫打斷正欲咆哮的阿虎,冷笑道:“興許你個人受些皮肉之苦,總好過全寨的人喪命吧?”

海棠夫人阿黎道:“好,為了穩妥起見,我親自去,只是如何讓陳公相信我?”

“山路難行,有勞夫人!”一個女子敢於如此有擔當,孟韜還是很佩服的。他隨即從衣襟上撕下一塊白布條,用釋比麻吉找來的筆墨寫下兩行字,叮囑道:“將此物呈給陳公,他自會相信。”

在阿虎將信將疑的眼神中,孟韜和釋比麻吉送走了海棠夫人。接下來只能聽天由命了,但願陳貫人在陽平關,希望那個布條能早些送到他手上,更希望他老人家能不辭辛勞,施以援手……

孟韜暗自祈禱,但願自己在大宋的第一次危機可以順利解決……

……

近來轉運使陳貫格外忙碌,利州路遭遇了數十年不遇的旱災。他不僅要配合地方官抗旱,還要遵循朝廷的旨意放糧賑災,幾乎忙的腳不沾地。

今年利州路的秋糧必然減產,賦稅自然而然也會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已經向政事堂和三司行文匯報,按照慣例,朝廷會有減免和救濟。

縱然如此,秋冬還是不可避免地會有百姓餓肚子,來年的春種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明歲的情況好不到哪裡去。依照過往的經驗,一場天災沒個兩三年根本緩不過啦,這讓他很是揪心。

今年的旱災太嚴重,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各地剛開始都是在拜龍王,認為要不了多久必然降雨。

可惜天不遂人願,發現降雨無望已經為時已晚,修渠引水大都已經來不及,或者效果不佳。而且抗旱基本都是官府主導,百姓的自救很有限,成功案例不多。

整個利州路,興元府的情況應該是最好的,諸如五門堰、褒水、酉水沿岸,抗旱頗有成效。尤其是定軍寨新修的漢江堰,是其中的佼佼者,讓人眼前一亮。

興元尹李喆有信函送來,陳貫既喜且驚,喜的是定軍寨數千畝良田得救,收成有保證;讓他驚訝的則是孟韜的見識和能耐,不用說,漢江堰肯定出於此子之手。

他一個從未離開興元府的少年郎,何以對蜀中都江堰如此熟悉呢?相似的修建和引水之法,當真只是道聽途說?

毫無疑問,孟韜又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一座江堰,又一次重新整理了他對孟韜的認識,此子才能絕非一般,假以時日,或成大器。

李喆的信函上說,定軍山附近已經有傳言,說孟韜是得諸葛武侯在天之靈點撥……

子不語怪力亂神,陳貫自幼受儒家典籍薰陶,並不相信神靈詭異之說,認為是誇張的無稽之談。

興許只是巧合,或者……

與其如此揣測,還不如當面詢問他本人。得知孟韜親自前往陽平關交割的訊息後,陳貫決定也親自走一遭。

本來這種事不必非要轉運使親自去,他可以待在利州城裡還好歇息,但為了當面問問孟韜,陳貫親自來了陽平關。

觀孟韜品性為人,乃平和仁善之輩,多行造福鄉鄰的善事。小小年紀見識廣博,能力不凡,算得上少年俊傑。

這樣的人加以培養,或能成於民於國有利的人才。作為牧守一方的大員,慧眼識英才,為國舉賢也是本分。

只是……

到了約定的時間,沒有等到孟韜本人,卻有一位紅衣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