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切好的水梨進來,侍立在一旁,偷偷凝視著自己,張嫣偶爾抬頭,好奇問道,“解憂,你在看什麼?”
解憂抿嘴笑道,“我在看娘子命人做的支摘窗,果然比直窗要好的多。聽說啊,宣平縣的很多富人家裡,最近都興做這種窗子呢。”
因了張嫣愛書,特意在望樓上闢了一個書房,收儲各種書籍,秦時始皇帝焚書坑儒,算起來,不過是數十年前的事情,不少傳世孤本都葬送在這場浩劫中,到了漢朝,吸取了秦朝覆亡的教訓,律法寬鬆,但除剛入關中約法三章之時外,挾書律至今未曾廢除,書籍稀少,傳本書籍大多謄於竹簡,笨重不堪,不過幾卷書,就能佔滿滿滿一個書架。
書房第一要緊的是乾燥,第二要緊的就是採光。偏偏此時的窗子都是直欞,風雨來時直接能透入,若到了冬日,才命人用泥土將填起來,禦寒保暖。張嫣想起記憶中近古地支摘窗,於是跟匠人比劃,做出可以活動的摘窗,上面用淺色油布蒙好,若天晴時,可以用窗撐撐起,下雨又可閉下。置案於窗下,烹茶讀書,若有雪夜,可為大風雅。於是便成了張嫣閒暇時最愛待的地方。
張嫣掩卷笑道,“這不過是一點小玩意罷了,算不了什麼的。”
解憂笑眯眯道,“雖然是小玩意,但就像戎菽飯和蕓薹油一樣,除了娘子,也沒有旁人能想起來啊。”
(注:戎菽即豌豆,而蕓薹即油菜)
張嫣只好呵呵地笑。
前世固來的,張嫣於飲食之道有著難解的挑剔。從前在長安的時候,宮廷事風雲變幻,目不暇接,又在眾目睽睽的,在庖廚一事上騰挪不開,再加上宮中與侯府的菜餚足夠美味,也就得過且過,過了這些年。
到如今回到宣平,沒有無數的眼睛紮在身上,她便命人在南院闢一個小廚房,延請廚娘。興致勃勃的想精研美食。
管家在縣中精心挑選,領來一位四十歲左右地本地廚娘,夫家姓岑,於是便喚做岑娘。
岑娘與敖炙一道頗有浸淫,剛來那日。做了一道敖雉,盛在食盒中端上來,張嫣舉奢嚐了,頓覺滋味醇美,湯汁鮮稠,迴環舌間不下,便留了她下來。
漢時飲食的確比張嫣想象的僅有水煮要先進很多,已經學會了提煉動物油。頭上有角的動物如牛稱之為脂,頭上無角如犬稱之為膏。有了這些牛脂犬膏,則炙敖葷食就鮮美可口,而這個時代的植物油,更多地是用來潤滑用地,比如潤滑車軸地桐油,食用植物油還蹤跡尚杳。於是煮食蔬菜,不是過於油膩,就是過於寡淡。
那一日,張嫣尋到這個時代的蕓薹菜。榨出植物油,再用戎菽做飯,加黍米一同置入玄甑之中,用旺火蒸。待熱騰蒸汽將黍米蒸軟,投入碎鹿脯,做出來地黍飯竟是意料的清新爽口,香氣四溢,端起之時四周的侍女無不吞了口口水。
忽有人在院門處好奇探頭進來,猶疑喊道,“阿姐,你這是在做什麼呢?”
張嫣回頭去看。卻是自己的兩個異母弟弟,張侈,張壽。
算起來,這兩個弟弟都和自己年紀相差不過一歲多,想到這點,張嫣便不能太平心靜氣。又因為二人地母親訓誡。故姐弟三人一直不特別親近。
而此時聞著戎菽飯的燻人香氣,張嫣心情尚和。回到宣平之後,也許宣平的山水真的讓人心胸開闊一些,張嫣吸了一口氣,招手笑道,“想不想嚐嚐,你們過來。”
張侈大喜,他生的要虎頭虎腦些,性子憨直,連忙過來,解憂笑著為他盛飯,他用竹奢取食,吃的風捲殘雲,許久之後才抬起頭來道,“想不到黍飯加點戎菽,味道便特別好。”
張嫣笑眯眯的嚐了一口,道,“黍米微黏,戎菽甜脆,放在一起口感便很好。”
她瞧著張壽東瞟西瞟的眼神,問道,“怎麼,阿壽不喜歡這戎菽飯麼?”
“啊?”張壽臉微微紅了,放下竹奢道,“弟弟不敢。只是弟弟聽說阿姐這兒特闢了間書房,裡面藏有多捲圖書。”
“嗯。”張嫣頷首,“只是比阿爹書房差的遠。”
“呃,”張壽悶悶低下頭去,輕聲道,“父親的書房我哪敢進去。”微微抬眼,眼角餘光望向張嫣,神情期待,略帶了些秀氣溫柔。
張嫣撲哧一聲笑了,“你若是能愛惜我房中地書,”她假作板臉道,“偶爾來我這兒看一看,也是可以的。”
張壽大喜,起身揖道,“多謝阿姐。”
過了數月,張敖請淳于臻來府。
淳于臻本是宮中太醫,醫術高超,數度向先帝請辭,先帝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