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抿了抿唇,黑眸中閃過某種混合著哀傷,懷念和感慨的複雜神色。
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比他更熟悉這個女孩子了。他知道她出生在越南著名的“雷區”,對那裡的人來說,饑荒和疾病還不是最糟糕的,真正能夠在瞬間致人於死地的,是越戰時美軍在村子周圍留下的一千兩百多顆地雷。
一千兩百多顆,是這個只有幾十戶,三百人不到的小村子的人數的四倍。
所以到第一批聯合國派來的排雷士兵和救援人員到的時候,這個村子已經只剩下兩戶大人,和他們五個孩子了。
她的父母和同村的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樣死在了地雷下,而他們運氣比較好,被趕來的救援人員帶到了較大的村莊裡紅十字會設立的孤兒院裡。
他知道女孩子一生都很懷念在孤兒院的日子。在那裡,沒有人會因為她的身世可憐她或是嘲笑她,因為沒有必要,那裡的孩子都是因為差不多的理由被送來的。孤兒院的條件一點也不好,但是即使是隻有乾草鋪地的土坯房子,也已經比她在自己村子裡的時候好了很多。更何況這裡有淨化過的,可以直接喝的飲用水,還有那些救援人員帶來的藥片。即使生了病,也可以被治好,活下來。那在以前,簡直是不能想象的。
因為孤兒院所在的村子較大,是通往後面更偏僻的村莊的補給線。越南的雨林裡沒有路,所有想要前進的人都會在這個村裡先休息一下。女孩就是這樣認識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個志願參加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美國腦外科教授。就是這個教授,在和女孩說話時對她產生了興趣,僅僅是說了一些普及知識,他就驚訝的看到這個原本連阿拉伯數字都不認識的女孩子,在三分鐘內學會了因式分解,並且在接下去的因式分解過程中很自然的接受了負數和開根號,迴圈小數等等就算對和她同齡的有良好義務教育經歷的孩子來說都很困難的知識。
而接下去的智力測試,證明這個從來沒有離開過越南農村的小女孩,是個智商205的天才。
這一年,女孩9歲。
發現天才的訊息轟動了小小的孤兒院,美國教授高興極了,他決定收養這個女孩,讓她可以接受和她的天才對等的教育。收養的手續很快就辦好了,但是因為教授的工作太忙,無國界醫生幾乎全年都在世界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落工作。所以他把女孩託付個給了自己的好友,一家住在澳大利亞的夫婦。
嶄新的生活在女孩面前開啟了,這種嶄新,是她以前根本連做夢都沒有想象過的。對於連乾淨的飲用水都是一種奢侈的女孩來說,澳大利亞中層知識分子家庭那種富裕寬鬆的生活環境,簡直就是天堂。不,應該說,甚至已經超過女孩對天堂的期望了。
那樣的新鮮感讓她惶恐而興奮,她知道自己唯一的用處就只有那被稱為天才的智商,所以她拼命讀書,用一年半完成所有欠缺的基礎教育課程,透過私立名校格蘭郡小學的插班考進了五年級,一年後,跳級考入悉尼廊橋中學,同年,跳級進入同校的高中部,並於四個月後,和高三學生一起參加了大學入學考試,毫無懸念的以全校第一名,全科滿分的成績,考進了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院。
那一年,少女12歲,智商和年齡不成正比的她,天真的以為,像養父那樣成為一名醫生,就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用醫學和藥品幫助很多人。
然而,很快,她就發現,這個世界,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富裕的地方,並不是天堂。
外界社會的複雜很快讓這位天才女孩迷惘了。雖然有著近乎正常人兩倍的智商,但她閉塞的童年讓她遠比一般的孩子來的單純。然而同時,她敏感的性格,敏銳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又決定了她不能像碌碌無為,什麼也不知道的人們那樣對很多事情毫無所動。
女孩的心裡很快就出滿了疑問和矛盾。為什麼有了財富的國家依舊充滿犯罪?為什麼發達國家的牛奶寧可為了保證供需平衡而倒掉也不肯拿去救濟貧困國家?為什麼武力強大的國家要去攻打弱小的國家呢?為什麼獨裁的統治者可以在國內屠殺平民呢?
這些無解的問題在她心裡堆積,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終於在她大學畢業那年到達了一個頂點。
那一年,她的養父在去車臣進行一次紅十字救援活動的時候,因為幫當地一個武裝組織的頭目做手術,遭到政府軍的圍攻。最終整幢暫時掩體被政府軍的燃燒彈擊中,這幢被拿來當臨時醫院的掩體,連同裡面的14名平民,3名醫生和5名武裝組織成員,全部化為一片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