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為力。他可以在總體上感到很富,
但卻沒錢花。
住房按揭貸款是一個很自然的金融創新,它可以最直接地幫李四把部分人力資本“變現”、變活,讓他可以提前消費。我們意識
到,對多數居民而言,住房可能是一輩子最大、最重要的消費和投資。比如,若干年前,在北京一套普通的100平方米公寓的價格可能
是48萬元,對於一個普通收入的家庭,這可能意味著要節省存錢10年,每月約存4 000元。如果這樣,一家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
費用外,在十幾年裡可能無法有太多的其他消費。如果各大中城市的居民都如此,全國的內需水平可想而知。
制度與財富
金融創新、財富創造與經濟增長(2)
但是,如果李四能得到30年的住房按揭貸款,假如年利息是4%,那麼他每月只需付2
300元就能立即買到100平方米的住房,而不是等10年。另一方面,正因為李四每月只要支付2 300元(而不是每月存下4
000元),那麼他現在每月可多消費1 700元收入,這顯然有利於內需的增長。因此,住房貸款不僅能改善眾多老百姓的生活,讓
每個人儘早住上自己的房屋,而且能啟動更多的內在經濟動力。
美國2002年的人均儲蓄率在3%左右(見圖2–3),跟北京2002年17。5%的儲蓄率相比(見圖2–2),美國人
真能“大膽”消費。實際上,美國並非歷來如此,二戰之前美國的人均儲蓄率也曾停留在20%左右,到七八十年代還在10%以上。這
些消費能量在很大程度上是自1934年開始的一系列金融創新、社保創新與退休金專案的產物。還是以住房貸款為例,自從有銀行以來
,住房質押貸款一直都是美國銀行的正常業務。但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住房貸款的期限都很短,不超過5年,因此能給居民帶來的
好處有限。另外,那時的按揭貸款在結構安排上也有許多問題,比如,在住房貸款到期之前,借款方每月只需支付利息,等貸款到期時再
把所借的本金一次性還清。這種支付安排一方面使銀行承擔過多風險(因此銀行不願意作太多住房貸款),另一方面給借款方帶來太多的
支付壓力:一次要還清48萬本錢,從哪裡找這麼多現金?因此,一般大眾享受不到住房貸款的好處。有意思的是,20世紀20年代期
間美國股市泡沫越漲越大,使很多人買下大房子,房地產價格也越漲越高。1929年10月到1931年期間,股市泡沫持續破裂,使
許多股民血本無歸、眾多公司相繼破產,失業率達到空前高度(最高時為25%,即每4人中就有1人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