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那樣。主些偉大心靈的使命,是指導人類渡過“錯誤”的海洋,安抵真理的彼岸——把人類從野蠻而庸俗的黑淵,提升到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具有偉大心靈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而並不真正屬於這個世界;從很早的歲月,他們就感到自己與其他人之間,有著顯然的不同。但只是逐漸的,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開始明白自己的地位。他們在心智方面的孤獨,然後又由於實際上的退隱生活方式而獲得鞏固;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從流行的庸俗之中解放出來的人,是無門徑接近他們的。
從上面的話,愛好孤獨很顯然不是人性中之直接的、原始的衝動,而是次要的、慢慢養成的習性。它是高貴心靈的比較顯著的特徵,其發展一定要克服某此自然的慾望,而且還不時需要實際地對抗魔鬼梅某的誘哄,後者爭取我們摒棄令人憂鬱、摧毀心智的“獨處”,換取“與人為伍”,走向社群;梅魔說,即使最壞的社交活動,也會給人們一份人類情誼的意義: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思辨與箴言(counsels and maxims)(15)
這樣的痛苦生活會捨棄你,
它像一隻兀鷹啄食你的臉脯!
所見最壞的社會也會顯出你
你是大眾之中的一個人物。
(歌德著《浮士德》,根據貝雅?泰勒的英譯)
所有偉大的心靈都註定是孤獨的——這一命運有時可能會令人感到遺憾,但在兩害之中選擇孤獨,總是為禍較少。當年事漸長,我們就變得容易說出,該怎麼做我就敢怎麼做。在六十歲之後,願意獨自生活的意念,慢慢成為真實而自然的直覺;因為到了那把年紀,各種條件都造成這麼做。我們最真實而自然的直覺;因為到了那把年紀,各種條件都贊成這麼做。我們最強烈的衝動——喜愛跟異性在一起——對我們的影響力很小,甚至是零;年老對於性事索然的狀態,為我們建立的具有一定自足的基礎,會漸漸的佔據我們尋伴的慾念。一千種幻想和愚昧都已克服;生命的活躍歲月大部分已經地去;我們已沒有期望、計劃或企圖。自己所歸屬的一輩已經離開舞臺,新茁長的一代基本上把我們放置於他們的活動範圍之外。年歲愈高,日子過得愈快,我們就想到把餘生專注於智慧上的事,而忽視人生的實務。只要我們社智健全,我們過去所取得的那些知識和經驗,配合我們在發揮一己之際所獲致的才能,讓我們無論從事任何學科的研究,都覺得輕鬆和有趣。過去我們在矇昧中所知有限的許許多多事物,現在變得明朗清晰,每有成果都使我們感到困難已經克服。從我們長時間跟他人相處的經驗,我們已不再對別人有太大期望;我們發現,總的說來,跟人有交往得深入一些,並不會有所收穫;還有,除了幾個罕見和幸運的例外,我們所認識的人,都是在人性中具有缺點的樣品,最好就是不加理睬。我們不再為人生中的一般幻想所牽制;就個別情況而言,我們不久都能看出他人的底細,我們不太想跟他有進一步的關係。最後是,獨處——少與他人交往——已經習慣,好像已成為第二天性,如果我們從小已能接受獨處,其情況更是如此。喜愛獨處在從前需要犧牲走向社群的慾望,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自然性向的單純品性——它是我們生命中的本有素質,如水之於魚。具有獨特個性的人跟一般人不同,他必然是孤立的,這就是為什麼這樣的人愈老愈感覺他的處境,不再是年輕時那麼沉重的負擔。
老年的這一真正特權,事實上,只是擁有若干才智的人才能享受得到;最能欣賞這一特權的人是真正的具有大智力;但是每一個老人都會領略到一些。只有性格非常貧瘠和世俗的人,才會在老年時像年輕時那麼喜歡交際。但是到了這時,他們在那不再能適合他們和社會中變得令人苦惱,大不了只能勉強做到讓人家可以忍受;這些人在從前是極受歡迎的。
年歲大小和喜愛社交的程度成反比的另一面,是這情況有助於教育。人們愈年輕,他們愈是在每一方面都需要學習;就在大家年輕時,老天提供了互相教育的一個體系,這時際與人交往就獲得教誨。從這一觀點言之,人類社會就好比一個實行貝爾(bell)…藍卡特(lancaster)教育制度的巨大學府,這種制度反對課本和學校形式,認為人為的教育有違大自然的教育機制。所以,人們年輕時在大自然所提供的學府做個勤勉的學生,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安排。 。。
第五章 思辨與箴言(counsels and maxims)(16)
但是,賀瑞斯說得好,人生中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