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五十章 哥窯

不過宣德爐最好的還是宣德三年那一批才能算真正的宣德爐,往後的都是仿製品。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乃至當今,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簡單,造成市場上隨處可見宣德爐,但其製作工藝與真正的宣德爐相差太大。

不過有一批宣德爐卻是例外,其製作工藝幾乎可以與真品媲美,權威專家也無法辨別。

這一批仿品就是宣德爐停止製作後,當時那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式進行仿造的。也正因為這些仿品的存在,以至現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鑑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因為根本沒法與這一批仿造品區分開來。

也正是這樣,部分藏家產生了一種心理,既然兩者幾乎一模一樣,且無法區分,那就當做是真品得了,反正也沒人敢說是仿品。

老馬抱出來的是一件無耳的慄殼色宣德爐,體型較大,直徑大於二十厘米,屬於大號宣德爐。

宣德爐以大小而言,徑8-12厘米的爐最常見,屬於小號;徑15厘米左右的爐是中號,數量比小號少,但價值比小號高;而徑大於20厘米的爐是大號,工藝精者稀見,價值也很高。

展雲飛可以肯定這是老物件,只是這並沒有辦法斷定這件宣德爐的年份,因為宣德爐在明清時期就有大量仿製品,那些東西也是老物件呀。

“展老弟,什麼感覺?”宋東寒之前就已經看過了,但感覺不準,只能確定這不是一件真正的宣德爐。

但收藏宣德爐並不一定要收藏真正的宣德爐,各個時期的宣德爐,只要做工足夠精細,那都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第一眼看去,感覺應該是清初的。”展雲飛完全是根據自己對宣德爐的瞭解做出判斷,因為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量上都有不同側重點。

明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整體風格是雅緻、渾厚。

發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銅爐依然渾厚,但不及早先的雅緻。時至18世紀,風格開始趨向纖弱,在造型和裝飾上力求變化,有的也雅緻,但總體上渾厚不足。

而這件宣德爐,給予展雲飛的感覺就是厚重有餘,清雅不足,沒有那種耐人尋味的感覺:“不過具體的,還要再看看才能知道。”說完,拿起宣德爐仔細辨別。

宣德爐一上手,展雲飛馬上放出真氣,以掌握乾坤的透視之法鑑定,原來當年展雲飛擁有了掌握乾坤的透視之能後,他不但賭石、賭牌厲害了,就是在鑑定古董上也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掌握乾坤透視能力的回饋回來的訊息是大清順治時期,完全符合他的第一眼判斷。

這讓展雲飛有些得意,眼力總算是有長進了。不過雖然給宣德爐斷了代,但卻不能依此評定宣德爐的價值。

除了真正的宣德爐有相對固定的價格,仿製品則要根據工藝、落款等方面進行判斷,也是一項比較複雜的工作,而在制定價格的過程中,多少有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味道。

展雲飛首先從包漿進行判斷,製作宣德爐的工藝越好,包漿就越溫潤,寶氣內蘊,製作工藝越差,包漿就越枯槁,有的甚至像油漆,時間越長越難看。而這件宣德爐的包漿顯然非常不錯,寶光溫潤,是眾多仿品種比較高檔的。

其次就要從顏色上進行判斷,舊時有五色之分,佛經紙、慄殼、茄皮、膛梨和褐色,其中以佛經紙色為第一,褐色為最差,這件宣德爐能保留慄殼色已經算是非常好的仿品了。

展雲飛又試了一下重量,這也是衡量宣德爐紡織品的價值的重要因素,曾經出現過一隻直徑15。8厘米的宣德爐,其重量高達七斤,是該尺寸宣德爐中的超重量級選手,價值要比普通三斤重的高數倍。

而這一件宣德爐雖然是大號的,但有十來斤重,也是重量級的了,價值無疑要高出不少。

最後就要看底款,底款製作得越精細,越容易判斷年份,價值就越高,這也是古玩市場上常見的規律。

同樣時期的東西,一眼真的物件的價值肯定要高於具有爭議的藏品。而這件宣德爐的落款完全模模擬正宣德爐的落款方式,包括字型等等,所以在這方面存在劣勢。

最後,展雲飛說道:“是順治時期的作品,雖然落款方面比較差,但其他方面都是比較精的。”

宋東寒也能看出這是老物件,又聽展雲飛這麼一說,便有了底:“老馬,開個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