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3部分

視媒體的宣傳優勢之外。更主要因素是,臺灣、新加坡兩地電影市場,原本就不如香港電影市場龐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83年的香港,在經濟上遠遠比臺灣、新加坡發達,這也決定了香港的票房市場規模超過臺灣、新加坡。

事實上,這個年代新加坡、臺灣的經濟也剛剛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但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的工資,只有香港人的一半。正是因為新加坡、臺灣的薪酬不及香港。也使得這兩地的電影消費市場,不如香港這麼繁榮。

《開心鬼》順利收割華語市場傳統的票房利益之後,日本、韓國、馬來、菲律賓各地的市場,嘉禾公司也是找到合適的院線發行商。

除去港臺新三地的市場,其他的非華語文化圈的電影市場。票房分成比例,則是寶龍公司50%、當地院線商40%、嘉禾作為中介10%。

這樣的分成比例,其實已經很科學了。

畢竟,後來好萊塢的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分紅比例只有可憐的10%。別看那些大片能夠呼風喚雨,獲得幾億甚至十億的票房,但是實際上卻是給中國內地的院線商打工。後來,在中國加入WTO之後,美國電影界與中國的談判,其中經常被提及的課題,就是要將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院線市場票房分紅比例,提升到20%以上。

相對於好萊塢的電影受到眾多的限制。而後來的香港電影商,至少在與國內院線商的分紅比例上,能夠達到30%—60%左右,港產片在中國內地的票房分成比例足以讓好萊塢垂涎三尺。當然,國內的院線商要付給港片更多的分紅比例,使得國內院線商更願意放映好萊塢大片。

而在東南亞等地的市場,香港電影也是能夠拿到50%左右的票房分紅。而後來,在80年代末期之後,香港的電影商人,貪婪的要求更高分紅比例,導致東南亞許多的院線商,開始減少引進港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