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政策是很好,但是一實施往往就成了禍事,原因可能是因為政策不夠成熟,像王安石變法,基本上把社會的個個階層人都得罪了,最後失敗了。
這個糧倉制度林孝珏不怕他不成熟,之前朝廷就有設立,之所以沒有執行下去,是因為人的原因。
監督部門不作為,放出去的糧不收,或者都中飽私囊了,所以這個制度就形同虛設。
還有就是這個糧倉,會抑制民間借貸,觸動了有些人的根本利益,那些人就開始反對,懈怠,來阻止好的政策,所以跟政策不成熟比較起來,如果執行不到位,那才可怕,人的因素,才是至關重要的。
林孝珏跟韓大人討論了一下午,就是討論如何減小人為因素的干擾,監督機構一定要到位,執行的人也要可靠。
然而這兩樣東西,不是嘴一說就行的,還要具體落實。
韓大人這一下午聽到了太多他以前沒想過的問題,說不出是什麼感覺,胸中滿滿的,像是又什麼東西要噴發而出。
同時又自慚形愧,他是男人啊,讀聖賢書,宦海浮沉這麼多年,但學會的好像都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為什麼這種實在事,就一點都考慮不到呢?
林孝珏到後面明白了他心中的矛盾。
其實官員們大多還是好的,能走正道成功,誰會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去投機倒把呢?
不夠好的是腐朽的官場文化。
他們科舉不考經濟問題,不考現實社會問題,不考軍事本領,考的是錦繡文章,憑的是舌燦蓮花,這樣一種選拔方式,官員們不懂,也想不到該如何解決社會矛盾,該如何去預測王朝的未來。
他們只能憑藉儒家那一套規矩來管理國家。
他們能想到的就是,穩定,穩定,在他們執政的日子裡,王朝一定要穩定。
穩定的同時,自己不要被皇帝厭惡。
可想而知,這些官員能會什麼。
國家看似穩定了,可有一天外族人會來,他們可不管什麼仁義禮智信。
五胡亂華如此,蒙古人如此,如果士大夫們不改自己那一套規矩,以後帝國土地還會闖進很多慘無人道的魔鬼。
不過林孝珏對官場也不是那麼悲觀,她的徒弟們即將科舉了,肯定有人會成為國家棟梁,改變腐朽的官場現象,指日可待。
太陽快要落山,韓大人不走不行了,林孝珏倒是不在乎請他一頓飯,可是他不好意思吃公主的。
而且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林孝珏跟他說的計劃,他要好好整理,去找太子訂方案,他跟林孝珏想算說出天花來,批不批准的權利還是在太子手裡,這天下,還是人家老朱家人的。
林孝珏讓韓大人不要負擔太重,慢慢實行,也不擔心太子不同意,或者敷衍。
這件事真的不是站在百姓角度設定的政策,就是為了朱家人的王朝創收,是為了老朱家人江山安穩,皇上一開始就很重視這件事,太子若是不跟著皇上的意思走,皇上不會選他當接班人。
而且太子也應該明白這其中的利益所在,收上稅來,偷著樂的就是他。
韓大人走後半個月,林孝珏便聽說朝廷已經開始改革土地政策了。
她沒有權利參與,只能等誰遇到不解的時候,來偷偷找她,她說兩句自己的意見過過癮,別的都幫不上忙。
這就是身為女人的悲哀之處,哪怕有跟男子一樣的胸襟,可是朝廷由男人把持,人家不帶你玩。
只能做幕後了。
林孝珏又撿起來了看書寫書的好習慣,呆在百花深處的書房裡,沒人打擾。
剛說沒人打擾,田管事就送進來一封信。
“是國公大人寫給公主的,大夫人派人從國公府送來的。”
大伯的信。
快要過年了,守孝要三年,大伯和二伯還是回不來。
只能遞封家書。
林孝珏將信接到手中,又感覺不是家書那麼簡單,家書,不用特意寫給她,肯定還有別的事要交代。
她開啟來看,周光祖先是報了平安,他和周光輝兩個人都能堅持吐下去,身體越來越硬朗,不要家人惦記。
倒是他,惦記家裡孩子們的婚事。
主要是還沒著落的那兩個,周清雲是和離的,周家已不拘那些名聲了,周光祖希望周清雲能找個合適的,希望周清雲後半生有歸宿,不要孤獨終老。
就是勸周清雲不要死心眼,及時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