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二代的獅鷲騎士不斷升空,轉眼間,要塞的天空上已經有近萬架獅鷲騎士,然而數量還在繼續增加當中。
同一時間,要塞的兩側,一個個倉門開啟,從裡面開出一輛輛地行機甲。這些地行機甲明顯是聖騎士機甲的改良機種,原先的雙足步行模式被軸輪滑行模式取代,機甲的足部加裝了一排軸輪,大大改進了原先行動力不足的缺點。同時,老式的轉輪機炮被取下,換上了雙管自動火炮。肩部則是聯動式的導彈發射系統,背後則是一管可升降的榴彈火炮,腰側則是可組合的高週波戰斧元件,當彈藥用盡時,駕駛員仍然可以使用戰斧進行肉搏戰。
經過大幅度改良的聖騎士不斷從機甲倉庫裡開出,它們形成一道道銀色的洪流,從兩側向衝鋒蟲靠攏。
不管是改良過的獅鷲騎士或是聖騎士,都非亞格拉迪斯的憑空臆想,而是根據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科技以及發展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發展出來的技術,從而被他復刻並投放到戰場上,經過數字建模而得出的作戰單元。
換句話說,假以時日,如果沒發生意外的話,西大陸的兩種機甲將會是現在這般模樣。
一經升空,獅鷲騎士組成防禦陣型直接飛向衝鋒蟲大軍的正面,一掠進戰場,所有騎士的肩甲開啟,裡面的散發式小型導彈不斷射出,頓時勢如雨下,密密麻麻地朝下方的蟲潮轟去。片刻後,無數小型的火球在蟲潮中出現,獅鷲騎士的編隊、轟炸點都是經過嚴密計算,以達到最大的殺傷力。
如此來回數次轟炸之後,要塞前方的蟲子潮明顯被削減了下來,形成一片難得的空白。
從兩側殺過來的聖騎士則佔據了這片空白地帶,並形成第一道鋼鐵防線。聖騎士的雙管自動火炮以每秒兩發的速度發射,火炮的子彈足以在衝鋒蟲身上炸出一個巨大的窟窿,一隻衝鋒蟲來上幾槍就可斃命,再多幾槍就徹底轟成了碎片。當然,駕駛員不會這麼浪費,他們在指揮官的命令下以梯隊式攻擊,連番轟殺著不斷湧來的蟲群。
又是兩輪轟炸後,天空的獅鷲騎士基本用光了肩部的散發式導彈。於是一部分機甲返航裝彈,另一部分則配合地面部隊,以腕甲機關槍進行掃射,偶爾換成燃燒彈,便在蟲潮裡形成一道火牆。只是火牆能夠阻攔蟲潮的時間並不多,片刻後就被前撲後繼的蟲子給生生踩熄。
繼這兩種機甲之後,在取得要塞前方的空白區時,要害的大門開始升起,首先開出的是各式鋼鐵戰車,除了常見的火炮坦克、導彈裝甲車之外,還多了一種全新的作戰單元。這種作戰單元如同升級版的火炮坦克,同樣採用履帶式的動力系統,但普通的加農炮則換成了雙管加農炮,可這雙管加農炮只是輻炮,它位於戰車的兩側,有單獨的作戰平臺,需要士兵位於其中操作。主炮則是一管120毫米炮口的等離子加農炮,這本來是應用於圓桌騎士亞瑟王上的武器系統,如今卻載入於這輛全新的戰車上。
這種戰車名為雷神,具備強大的火力支援,是十足的戰爭機器。
在戰車之後,又出現了另一批大型的戰鬥單元。它們是機甲和戰車的結合品種,上身是類人的設計,腰身處以一個圓盤式轉輪和履帶式的車身結合在一起。身高近五米的新型機甲手持高溫火焰噴射器、背後大容量的燃料箱可以保證它們長時間作戰。
在燃料箱的兩側則各懸掛著一把雙管散彈槍,當燃料用盡時,以保證機甲還可以繼續作戰。甚至那下身的機車也不僅是擺設,前方的高射機槍以及兩側的小型火炮平臺都可以提供足夠的火力。
名為殲滅者的機甲,單是操作人員便需要三人,這是一種需要多人操控的機甲,和雷神一樣同屬於大型的戰鬥單元。和殲滅者一起開出來的還有普通的人類士兵,士兵們身著輕便,具備一定防禦能力的戰術服。制式的配備有新時代高能驅動步槍,它們射速更快、威力更大。除此之外,還有複合材料匕首、高爆手雷以及充當最後作戰手段的自爆裝置。
當這支要塞的主力部隊開赴戰場後,衝鋒蟲當即被大量收割,特別是雷神和殲滅者這種大傢伙投放到戰場時,簡直就是一座座可移動的小型要塞。雷神的等離子加農炮一炮轟出去,便會在蟲潮裡清出一條近兩百餘米,寬達四五米的通道來,而後繼的爆炸,則會在蟲潮上繼續挖出一片空白來。
殲滅者也毫不遜色,那經過改良配方所生產的燃料可以噴射高達兩千度的火焰,別說衝鋒蟲了,就是鋼鐵也得給融成鐵汁。殲滅者往前這麼一戰,噴射器掃出道道火龍,朝著蟲群隨便一掃,衝鋒蟲便成片地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