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偶像”,一切全都推倒。魯迅的“重估一切價值”並非完全否定,而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作非整體觀,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部分腐朽的內容,卻同樣敢於肯定積極的有生命力的內容。在《故事新編》中,他在批判儒家的虛偽之外,卻積極肯定了女媧的創造精神、夏禹的犧牲精神、墨子的實幹精神、黑衣人的復仇精神(是否屬於法家精神呢)。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區分了積極的價值與消極的內容。

魯迅不是系統地接受尼采思想的。就像他對任何他處而來的學術與觀念一樣,他總是從自己既有的觀點出發、從自己生命的體驗出發,去加以選擇、分辨、吸收或者摒棄。

相對於早期對尼采沒有限制的接受,晚年的魯迅似乎顯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他從“重估一切價值”出發,造就了《故事新編》,使魯迅走向瞭解構中國傳統文化之路。

尼采對解構主義的影響

從哈貝馬斯看來,尼采的出現是現代思想史轉入後現代的標誌。他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指出:“隨著尼采進入現代性的話語,整個討論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轉引自陳曉明《德里達的底線》)尼采告別現代理性主義傳統,不再企圖從西方理性主義內部去尋找自我更新的依據,而是轉向去尋求理性的他者,從而促使現代轉向後現代,得到了不少現代以來的思想家的認同。在這層意義上,德里達似乎明顯繼承著尼采的衣缽。德里達在《簽名的闡釋》(1981)中,認真地批評了海德格爾對尼采的理解,反對海德格爾將尼采的思想看成一個整體,認為尼采的思想是不可統一的,也沒有整體性。正是沿著這一思路,德里達一直走下去,從而“把尼采的那種不可統一的、非整體性的思想拓展到所有領域,那是粉碎形而上學原則的衝動,是回到生命的一種慾望表達。”這樣,“德里達要追隨尼采的就在於那種偶然性和意外,那種對世界的遊戲、生成的純真的快樂肯定,是對某種無誤、無真理、無源頭、向某種積極解釋提供自身的的符號世界的肯定。”(陳P20)這樣,德里達就到達了“反中心主義、折除深度、去除目的論和終極性、強調差異和多元論、身份(性別)政治、強調他者的倫理、解構宗教性、無限的贈予等等”命題,到達瞭解構主義。正如陳曉明所描述的,“德里達在把尼采從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中拯救出來的同時,他也在慫恿自己離開海德格爾而走向更遠處。那個德里達的尼采也許一開始就是德里達自己,那時尼采的德里達,那就是後現代的開端了。”(陳曉明《德里達的底線》)

一句話,我們從德里達的身上,看到了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幾乎就必然地導致瞭解構。魯迅沿著“重估一切價值”在中國文化建設的道路上走到了《故事新編》,展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構;而德里達沿著它在西方哲學史上進入了一場革命式的顛覆,走到了解構主義哲學,開啟了後現代的無限可能。

尼采的兩種結果:魯迅和德里達

由於都可以追溯到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命題,我們不妨將魯迅和德里達看成是尼采的兩個結果:一個在文學領域,一個在哲學領域;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

他們是一棵樹上的兩個果子,即使日照給他們帶來生存環境再大的不同,但在他們在形似霄壤之別的外貌下,卻有著相同的核心:解構。

德里達對西方形而上學的解構是成功的,他的哲學畢竟開啟了一個新的哲學紀元,並進而影響今天的我們。相比而言,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構只是開了個頭,他只是抓住一些關鍵和重要的內容進行了致命的打擊。況且,他只是文學式的解構,他所能撼動的只是歷史的形象而非真相。在他的解構之下,中國傳統文化的龐大帝國並沒有根本動搖,甚至他的解構也沒有為後來者所認識,更談不上發展與弘揚。除了唐彛�倒�豆適灤滷唷肥恰耙桓齦錈�骷葉雜詿�徹勰畹奈按蟮某芭�北冉轄詠�逞傅謀疽庵�猓�蠖嗍�罄湊叩慕舛煉際粲誶潮〉奈蠼狻⒒蛘哂幸獾暮雎浴�

我們當然沒有理由過多地去苛求魯迅。魯迅與德里達,畢竟所處背景完全兩樣,魯迅能完整地理解尼采已屬不易,況且在尼采之後,現代西方又有多少哲學家在闡述與發展。德里達只是建立在後來者的理解基礎上的一次突破而已。歷史總是這樣,一種思想的發展,常常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續的努力才能完成。也許魯迅本可以做得更多,但他的健康已經不允許了。《故事新編》出版的第二年,他就在告誡完後人不要做“空頭的文學家”之後,離開了他所為之痛楚著的世界,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缺憾,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