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的蛇行小路,寺建在山南名叫石壁窩的一處天然半圓形巖牆之中,名“石壁永慧源寺”,為憨山大師結茅處。明萬曆年間,憨山因捲入皇家建儲風波而遭遣,遇赦後來到遠離京城位於蘇州太湖之濱的蟠螭山潛心修行,“置身天地外,何羨紅塵浩”,真正大徹大悟了。
永慧禪寺又名石壁精舍,因寺後所依那一片百仞石壁。因年代久遠,廟與石已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來訪者上山,主要為探訪石壁而來,但須先穿過古色古香的袖珍小寺寂靜的庭院和短廊,出得寺後拱門,眼前方見大塊石壁拔地而起,仰頭觀望,人似佇立深崖底,此一奇。更奇的是石縫中長出一棵十分罕見的石楠樹,樹齡約300多年,其根枝蜿蜒盤曲,吸附於石壁之上,宛若蒼龍臥眠,人稱“睡龍”,倒也與蟠螭山名相符。還有一奇為壁上遍佈名人摩崖石刻,如章太炎、孫光庭、李根源等,記下了清末民初的政壇名人與文人雅士,初春先訪鄧尉香雪海,又登蟠螭玩石壁的一番閒趣,那雖是個烽煙四起的年代,但生活依舊進行。
往事前塵渺不可尋,唯石壁蒼龍墨跡依然。只老了古樹枯藤,淡了字形鐫紋,卻仍為歲月留痕,為歷史作證。
廟前有石徑穿過樹林通往山下太湖邊。從上往下看,湖水在林間的空隙中波光粼粼,岸邊是叢叢枯黃的蘆葦,讓人想起此時還是早春,冬日餘寒未消,新綠尚在孕育之中,仍是樹瘦草枯之時。但畢竟已是冬春之交,既留簡潔蒼勁,廖廓空曠之冬韻,卻又有春陽輝照,暖意融融之景象。興之所至,沿石徑而下直至湖邊,但見水天一色空濛一片,回望蟠螭山如一隻輕巧可愛的青色壽桃,浮在銀灰緞子般的湖面之上,山腳延伸入水的大片溼地上,經了一冬霜打雨浸的枯蘆葦叢,在清清淡淡的水天映襯下,更黃得純粹,十分可愛。此時何時,有此佳境如幻。 。。
石嶁與石壁(3)
太湖沉睡般平靜,空氣如水,幽靜亦如水。只心不寧靜,為石嶁所見,也為石壁擔憂。
返回途中在車上便開始打電話給有關部門,希望他們去看看石嶁,管管露天亂放佛像和隨意砍伐竹木的行為。
幾天後,有一信放在桌上,信是小陳寫的,說石嶁庵之行,感觸頗多,似乎不吐不快。他先簡述了石嶁庵和萬峰臺的歷史,心情開始激憤:“這裡是光福山水精華所在,此次踏訪,見邪神惡道蠱惑青山,伐竹截木,橫拈豎弄,七古八怪,不倫不類,真讓石嶁蒙塵。如此好山好水,如此踐踏,讓人痛心不已!!!可悲!可悲!蘇州十年後將看不到真山真水了!”
不久,又看到有關部門前往調查處理的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吳中區石嶁庵違法活動被查處。
據光福志記載,石嶁又名石嶁庵、石嶁精舍,位於光福鎮西南的彈山半腰,公元1349年,江南名僧萬峰和尚自杭入吳,在此修持坐禪。石嶁庵門朝西,佔地不大,約500餘平方米,有大殿三間,南北各有廂房,清末建築,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嶁庵歷史為佛教寺廟會,文革期間由原吳縣林場接管,原在庵內的和尚為林場職工,直到前年圓寂。去年下半年,林場將石嶁庵承包給個人,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近年來,石嶁庵一直有燒香活動,但因石嶁庵產權問題未定,故目前尚未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經調查核實,在石嶁庵的山道上懸掛著“民國三十二年蔣經國先生到石嶁庵求籤”的橫幅,以吸引遊客到庵裡求籤。山門的南側有梵香爐,山坡上有一尊露天佛像(高1米多)矗立在鐵架子上。進入山門,上設有功德簿,已寫有18頁,每隻20人左右,最高的20元,最少5元。大殿前設有蠟燭臺、功德箱,殿內塑有佛像近10尊,北廂房內也有佛像,並有明火,很不安全。
對此提出幾點要求:如限制在兩天內將露天佛像搬遷進室內;進山路口懸掛的“民國三十二年蔣經國先生到石嶁庵求籤”的橫幅必須撤下;切實做好石嶁庵內的環境衛生和消防安全工作等。
目前,露天佛像(玻璃鋼臺)已搬走,功德簿、功德箱已妥善處理,初步達到了整治要求。
年前有人邀我再去,說,現在的石嶁經過重新整治,已今非昔比,很值得一看。當時聽了很高興,但一直沒機會再去。直到最近我去光福,特意上了石嶁。只見山道齊整,竹海青幽,石嶁精舍寧靜脫塵,寺東有株植於明代的木香,高三丈餘,緣樹而上,亦枝葉茂盛,蒼勁生動。拾級登萬峰臺,也已整修一新,原本荒草雜蕪的山頭,現成一平廣方臺,上築一座兩層高的樓閣,約為新建的“七十二峰閣”。原閣為明代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