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故意吸收文言加以運用來表示白話文學已經成熟。
文言求精簡,因精簡而一句之中意思擁擠稠密,有傷明晰,但若把文言巧妙地融入白話之中,即可增加白話文的密度。白話求清淺,因清淺而可能單薄鬆散,若使白話吸收文言靈活使用,可以增加句子的彈性和節奏變化。一位散文家寫他看自己的照片簿,他認為人的生氣、機智、熱愛、嫉妒全不能靠一般照片表達出來。他說:“這本簿子是一個木偶世界,即使從呱呱墮地到氣息奄奄,每年的照片全有,也不能構成一個動作。”呱呱墮地和氣息奄奄是文言成語,有了這兩個成語,可以把生和死的情景在一句話內說完,這句話不致拖得很長,也不致於難懂。而且讀來也順口。這句話“一句說完”的好處是,輕舟直下,一筆掃過,避免冗長的“過場”。更妙的是生命由“呱呱”開始,而“呱呱”是成語的前兩個字;生命到“奄奄”告終,而“奄奄”是成語的末兩個字,兩個成語恰在此處連用,說盡人的一輩子。
說到句子的節奏,可以看另一個例子:“懷鄉人最畏明月夜,何況長途猶長,歸途的終點也不能算家。”節奏由長短輕重快慢構成,“懷鄉人”三字要連著讀,“明月夜”三字也要連著讀,短而且快。中間“畏”字較重,略略一頓,這個字的聲音很容易過入“明”字,雖頓而不至於斷,比“怕”字合適。下面“長途猶長”四字連讀,乾淨利落,與上句相接,節奏不滯不亂,此所以用“猶”不用“還”。“歸途的終點也不能算家”,這一句要長,長一些才收得住,才可以把前面兩句托住。由於句長,這句的最後五個字“也不能算家”是清淺純淨的白話了,長音嫋嫋,餘音也嫋嫋,這時讀者以較多的時間承受較輕的壓力,得以回味全三句的變化與統一,伸縮與開闔。
白話文學所以重拾文言還有一個原因:真正的大白話詞彙有限,尤其對古典、高貴、莊嚴的情景氣氛拙於表達。白話文學的先驅者,有人曾主張連“古典、高貴、莊嚴”的內容一併革除,但是,後繼者認為,文學表現人生,“古典、高貴、莊嚴”也是人生的樣相,白話文學要接受它的挑戰。我們談過字詞的歷史文化色彩,容我補充,“仕女”決不等於女人,而是有很高的教養和很高的生活水準的女人。“遺體”決不等於屍首,而是我們所敬所愛的人的屍首。“喟然”決不只是嘆氣的聲音,而是偉大的人物嘆氣。在這些地方,文言仍被借重,文言仍是有其價值與生命。
白話文學揭竿而起,推倒文言,奪得正統,在基礎穩固之後再將文言收歸己用。此外,“歐化”和方言也都奔流歸海,共襄盛舉。作者,由於各人的才情、氣性、素養不同,有人偏愛歐化,有人偏愛方言,有人偏愛文言,有人三者都要,細大不捐。如調雞尾酒,各人握有自己的配方,形成自己的風格。學習寫作的人正好多看,看人家怎麼做,看誰做得好。只要做出好作品來,怎麼做都對。但求盡其在我,不必強人同己。這時,我們發現,白話文學寫出來的“話”,與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溝通聯絡的語言確乎不同,它堪當大用,能承擔多方面的任務。它“延長”了很多,但它仍然不是文言,不是土話,更不是外國話。十指連心,十子也連心,它和母體仍然息息相關,遙遙相應。如同孩子,離開母親身邊,轉一個大圈子,再回來;可是,還要再走出去;可是,並非一去不返。
語文功能(1)
語文是一種工具,凡工具都有它的功能,它的功能也都有一個限度。譬如寫字,要用紙筆,什麼時候用生紙,什麼時候用熟紙,什麼時候用硬毫,什麼時候用軟毫,書法家完全明白;譬如打仗,要用槍炮,什麼情形之下步槍射擊,什麼情形之下機槍射擊,什麼情形之下槍榴彈,什麼情形之下迫擊炮,指揮官成竹在胸。作家寫作要用文字,文字能為他做什麼?
文字的第一種功能是記錄。你大概聽說過“世上最好的記性是一支鉛筆”。在中國有一個說法是:發明文字是為了代替結繩記事。結繩記事的方法據說是,發生了事情就在繩上打結,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這個辦法當然不行。南美的印第安人也用結繩記事,我在秘魯的博物館裡見過殘件,一把繩子像花蕊輻射開來,每根繩子上面都有幾個結,專家說,此物相當於中國的算盤,專記數字,大概人的記憶力對數字最沒有辦法,特別需要符號幫助。結繩計數的功能有限,你無法想像它怎樣記下十萬個電話號碼,當然,有十萬個電話號碼的社會必定會有文字,如果沒有文字又怎樣發明電話?文字的重要,記述功能的重要,於此可見。
在這裡,我們不談電話號碼簿,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