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甚至是十幾個人。
十萬大軍的背後,牽連到了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人。
所以,損失了十萬大軍,不僅是永樂大帝震怒,百官震動,天下百姓更是震驚萬分。
也就難怪,文武百官們都會對皇帝頗有微詞了。
那些言官們更是找到了存在感,叫囂著要讓永樂大帝下罪己詔以安天下。
【爾等都給朕閉嘴,勝敗乃兵家常事,丘福的仇,不可能這麼算了。朕要御駕親征!】
影像之中,面對著文武百字的詰難,永樂大帝當即瞪大了雙眼,並且毫不猶豫就做出了決定。
御駕親征!
這個決定,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勳貴們,都極力反對。
但永樂大帝哪能容他們反對,當即就下旨,御駕親征韃靼。
如此鐵血強硬的作風,有如狠狠的一巴掌,打在了所有不看好他的人臉上。
【永樂八年二月,永樂大帝御駕親征,率領五十萬大軍深入漠北,親征韃靼。五月,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裡軍,本雅失裡僅以七騎逃遁。明軍又擊破阿魯臺軍於興安嶺。阿魯臺部眾潰散,阿魯臺攜家屬遠遁,明軍大獲全勝。戰後,阿魯臺投降,歸順大明。】
果然,光幕上的畫面一轉,顯示出永樂帝朱棣親征的畫面。
朱棣一身戎裝,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明鐵騎,以秋風掃落葉的氣勢,橫掃韃靼各部,打得對方丟盔棄甲,一洩千里。
最後,更是接受了韃靼大汗阿魯臺的投降。
看著這一幕,所有的觀眾都呆住了。
強有力的事實,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眾口。
一切的說詞,在這一刻,都顯得蒼白無力。
看啊,朕說要打就打,還打贏了。
你還能說什麼?還敢說什麼?
【永樂大帝的第一次親征漠北,以大獲全勝而告終。】
【然而,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
【沒有!】
【永樂八年,永樂大帝親征韃靼,將強盛的韃靼擊潰,使得韃靼勢衰,瓦剌壯大,並乘機南下!】
【其燒殺掠奪,無所不為。】
【瓦剌犯邊,永樂大帝震怒!】
【殺,給我大明百姓報仇,為死在這片土地上的同胞報仇!】
順天府的皇宮大殿之中,得到訊息的永樂大帝再次震怒,向全天下發出了屬於他的聲音。
【永樂十二年二月,永樂大帝再度出塞,親征瓦剌。六月,忽蘭忽失溫之戰,答裡巴汗與馬哈木、太平、把禿索羅三王,率騎兵分三路列陣距明軍十餘里的山頭上,約三萬餘人,每人帶從馬三四匹。明軍派兵向馬哈木挑戰,馬哈木派蒙古騎兵衝下山坡迎戰,被明軍密集的“神機銃炮”射回,只好聚集在山頂。此後明軍的東西兩翼部隊挺進,雙方互有死傷。傍晚,永樂大帝指揮數百精騎為前鋒,火銃隨後齊發,騎兵乘勢力戰,瓦剌部大敗,王子等十餘人陣亡,數千人被殺,答裡巴、馬哈木、太平和巴禿索羅脫身逃亡至土剌河。明軍大破瓦剌後,向阿魯臺宣諭捷報,阿魯臺不久後便遣使來朝。第二年,瓦剌馬哈木等遣使向大明朝廷謝罪,恢復了對大明的朝貢關係。】
【永樂二十年三月,永樂大帝第三次出塞,親征韃靼,其主力部隊至宣府東南的雞鳴山時,阿魯臺得知明軍來襲,乘夜逃離興和,避而不戰。七月,明軍到達煞胡原,俘獲韃靼的部屬,得知阿魯臺已逃走,停止追擊,在回師途中,永樂大帝率軍擊敗一貫支援阿魯臺的兀良哈部,捕斬甚眾,兀良哈部的餘黨詣軍門投降。】
【永樂二十一年秋七月,永樂大帝第四次出塞,親征阿魯臺!】
【永樂二十二年,永樂大帝第五次出塞,親征韃靼!八月,一代鐵血大帝駕崩,死於班師回京途中。】
【縱觀大明永樂帝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是曲折輝煌的一生。】
【他這個人並不完美:奪位、多病、好大喜功,甚至還可以說十分殘酷。但是在華夏曆史上四百餘位的帝王之中,他不愧是一位佼佼者。】
【作為一代帝王,他的生平功業,遠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遠遠超過了後世所謂的“康乾盛世”。】
【到死,他都是死在戰馬上,而非床榻之上。】
【在他的引領下,有明一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壯哉,鐵血大明!】
接下來,光幕上的影像不斷變幻,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