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章造反

!”

“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衣不蔽體,當然要站出來造反,這一點,咱是最門清的了!”

“當年,陳勝吳廣站出來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我華夏百姓拉開了造反的序幕!”

“其實,老百姓們的要求真的很低,能吃得飽飯,不至於餓死,他們是不會造反的!”

“可是,你們這些文人,偏偏不給他們活命的機會!”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咱看過明史,知道咱後世的所有事情,也曾絞盡腦汁,苦思對策!”

“到了如今這個地步,想要拯救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唯有一條路可走!”

目視著所有人,朱元璋神色平靜地說出了讓所有人都心驚肉跳的八個字:“土地歸公,重新分配!”

看過《華夏上下五千年》一書,朱元璋看到了許多以往沒有看到的東西。

他也確實苦思冥想過,該如何讓一個王朝長久的延續下去。

自秦始皇嬴政統一華夏之後,到清王朝覆滅,數十個正式王朝如同走馬燈一般此興彼亡。

哪怕是開國皇帝再英明,再能幹,一個王朝的命運都無法延續三百年。

華百長曾歷經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興亡史,在歷代王朝週而復始的興亡更替中,出現了一個魔咒。

歷代王朝的興亡週期率,都不過三百年。

究竟是何原因,讓這些封建王朝都逃不開“興亡週期律”呢?

對於這一點,朱元璋曾經有過考慮。

他認為,在農民起義的廢墟上建立王朝,讓社會步入穩定。

縱觀那些能夠長治久安的王朝,必然都經歷了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這個過程。

西漢和東漢都建立在農民起義之上,唐朝同樣建立在隋朝農民起義之上,大明自然也是如此。

這些能夠依靠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王朝,存在的時間久遠,要遠勝於那些謀權篡位所得來的王朝。

因為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的生產關係,階級矛盾才會經歷一次新的調整,如果在前朝的弊端下繼續苟延殘喘,那麼這個王朝必然不會長久。

這也是古人常說,“以馬上得天下”的重要性所在。

王朝末期,之所以會大規模爆發農民起義,其實就是統治者將百姓逼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整個國家國庫空虛,各種饑荒、災荒還有戰爭所帶來的傷害,讓人數最多的農民已經無法生存。

由大亂到大治,在華夏這片以農業為主的土地裡,就需要花費將近上百年的時間。

王朝統治進入中期,會出現持續幾十年的盛世時期。

凡是能夠存在將近兩三百年的王朝,必然都會出現著名的盛世,比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開元盛世,還有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

這一階段,王朝的地位逐步穩固,百姓的耕地逐步增加,國家的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文化也逐步興盛起來,正式步入繁華的盛世期。

雖然每個王朝盛世的持續時間長久不一,但是這幾十年的歲月,又一步加深並滿足了“興亡週期律”的特點。

統治者的惰性出現,國家政權頻繁改革。

有史以來,華夏有這樣一種說法:“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接下來所有王朝將要面臨的就是一個倦怠期和衰亡期。

隨著開國皇帝的去世,又經過了幾任皇帝的勵精圖治,很多皇帝都是在榮華富貴中出生。

他們沒有遭受過苦難,不知道苛捐雜稅帶給百姓的負擔痛苦,再加上這一時期,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理國家,提出各種新的改革制度。

這樣一來,王朝就有新的危機出現。

以前強盛的國力,頂多只能支撐一個國家一百至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時間。

如果沒有新的改革出現,王朝滅亡是必然的事。

前中後三個階段,基本上是大多數封建王朝走過的必然之路。

這也是為何歷代王朝不能存在三百年以上的必然原因。

除了王朝發展的客觀因素,華夏所在的地理所及農耕文明的特點,也決定了三百年魔咒的存在。

華夏位於東亞地區,雖然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堪稱得天獨厚,但是也並非完美無缺。

可以說,華夏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在交通及科技極為落後的封建王朝時代,中原王朝很難突破疆域的限制,這也直接決定了中國的耕地數量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