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本書裡所收錄的文章,大部分寫作於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零年前後,有幾篇文章早十年,有幾篇晚十年。這就好比有一天你走在大街上,在雜亂無章的人群裡,有一種你曾經熟悉的氣息,它像在向你傳達某種資訊,它讓你回想起過去的某一段時光,某一種氛圍,一些漸漸遙遠的人們和事情,一些失去的朋友和情感……或許它還夾雜著一些異域文化和異域民俗的味道。這本書記錄的就是這樣一些存留在逝去時光中的事情,它本身也是一些存留在已經逝去的光陰中的文字。
我很願意走到一個地方,放下一切,忘記我本來的語言,忘掉我的面目,也忘掉我的來處和經歷,我說當地人的語言,接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當地人在一起,像當地人一樣生活。我喜歡這種“本地人”的感覺。這樣可以使我們本來平淡無奇、一成不變的一生似乎變成“多次生命”,二十五歲前在中國是一次人生,二十五歲以後到歐洲是第二次生命,這幾年我一直試圖到南、北美或是澳大利亞、紐西蘭去重新開始我的第三個人生。
其實,“入鄉隨俗”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莊生夢蝶,則又是另外一種人生意境。有時想想,二十年前在北大,那個每天午後在三十六樓後面對著牆打網球的女生,真的是我自己嗎?偶然想起,便覺二十五歲前在中國的一生,真是有如舊夢前塵,是前生前世的事情。但那應該是完整而精彩的一生。所以,二零零零年、零六年,每次回中國,多少都有點“驚夢”之感。
旅行是從九六年末九七年初開始,到二零零零年主要是在歐洲各國和地中海、非洲北部一帶,像梳子梳地一樣,看得很細緻,而且拍下了大量照片。有兩、三年我曾經試圖遷居美國加州而沒有成功,從加州回來以後,從零四年底的古巴之旅,開始了在世界各地的“長途”旅行。九九年秋季,我的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從那時起,日子便是在持續不斷的旅行和持續不斷的病痛中過去的。也許是由於長期生活於疾病和旅途之中,經常讓我有一種生命無常、恍然如夢的感覺。零六年初,在我第二次到墨西哥的時候,在墨西哥城我特地去看了著名墨西哥女畫家芙萊達的故居“藍屋(blue house)”。這個女子在她十八歲那年去上學的路上,坐公交車出了車禍,身上多次骨骼被撞斷,之後她在醫院躺了一年才將全身撞斷的骨頭重新接起來,並不得不終生忍受各種病痛。在她的畫裡,經常表述了這種由病痛帶來的終生的折磨,有時她把自己畫成一隻萬箭穿心的無辜的小鹿,那滿身箭傷和血跡中無辜清亮的眼睛,讓我有一種類似認同一樣的親近感。她手裡如果不拿畫筆的時候永遠有一隻香菸,想那些年裡,我自己也永遠是手裡一隻香菸出入於世界各地的機場和飯店。這麼多年其實我一直扛著我自己的十字架在路上,儘管我並不信上帝。有時候我甚至希望我能信奉什麼,那樣人可以從根本上有所依賴、有所信託,不至於完全只靠自己。可惜我過於清醒。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從開始就盡力避免,到頭來終究在劫難逃,這就是所謂“命運”,或者叫“宿命”吧——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Livorno,一個初夏的傍晚
將近八點鐘的時候,車子來了。喧鬧的孩子們一轟而散地上了車,港口的小廣場上頓時安靜下來,只剩下我們五個人,我們在等晚上十點鐘去Sardinien的客船。時間過得好像很慢,在這個初夏的傍晚,這個義大利港口城市的港灣廣場上,天有一些陰暗,玫瑰花一叢叢地開放著,我吸著煙,望著遠處來往的客船和近處過往的人們,一切都像是一部正在播放的尚未完成的電影膠片,緩慢而無聲。
我突然感到這個傍晚使我感到憂傷,一種輕微的憂傷,一種很久以前所熟悉的、很久以來從未曾再有的憂傷像一隻黃昏中的海鳥一樣向我飛來,安靜地棲在我的心上。我有些感激地撫慰著這隻候鳥,它已經很多很多年沒有再造訪過我的心靈。我漫無目的地隨想起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年輕時候讀過的書,寫過的字,年輕的時候經歷過的事情和體味過的感覺。感覺中好像我已經很老了,很多年月很多事情在這個短短的初夏的陌生的港口廣場上,流逝過去,無可捉摸無可把握地消失不見。我想起我少年時讀過的一位黑人詩人的自傳,那本書和那個詩人的名字卻都已經忘記了,但是我記得那種感覺,那種從那時候就深深潛入我心靈並且這麼多年來就一直留在那裡的那種感覺。那時候我中學還沒有畢業。那本書裡有一個章節寫到他的戀愛,他和初戀的女友在一個黃昏裡分手,兩個人坐在夕陽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