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於是問媽媽:“為什麼弟弟淘氣的時候,不罵他呢?”

這時,在一旁的爸爸回答道:“弟弟和你不一樣,他還小,罵他他也聽不懂。”

“真的嗎?那可以打他啊。”

為什麼弟弟淘氣的時候,不打他呢?

父母要經常注意孩子發問的問題,從而來推斷孩子的心理。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對的想法父母要及時給予糾正和調整,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同時,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不要非打則罵,否則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陰影,就很難再消除。

“因為弟弟還小,所以不能打他!”

孩子之所以這樣問父母,前提肯定是父母平時對孩子比較暴躁,或者是經常打罵孩子,導致孩子心中產生了不平衡感。而對於父母這樣的回答,孩子不但不會理解,還會加重心中的不平衡。

“爸爸也只是在你不聽話的時候打你吧!”

這種對於孩子的心理缺少考慮的回答方式,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現在你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只要告訴你,你就會明白。但是,你和弟弟一樣小的時候,即使告訴你,你也不明白。那時候,爸爸媽媽也一樣沒打你呀。所以,現在弟弟淘氣的時候,你作為哥哥,要愛護弟弟,慢慢地教他。”

“弟弟還小,不懂事,即使教訓他,他也不會知道是怎麼回事。你是大哥哥,應該多教教弟弟啊!”

這樣教導孩子,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兄長對弟弟的寬容,讓孩子明白哥哥應該關心和照顧弟弟。

經調查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打罵孩子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甚至一些父母還對此種教育孩子的方式表示贊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受中國“棍棒下出孝子、才子”傳統思想的影響,打罵孩子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教育方式;二是父母為了維護所謂的家長尊嚴,錯誤地認為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時對其進行打罵能使孩子對自己更加地服從和佩服;三是受周圍打罵孩子的親朋好友以及鄰居的影響,認為大家都是這樣管教孩子,自己也不例外。

事實上,辱罵和體罰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經常捱打的孩子,會出現很多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例如:為了避免捱打而撒謊,因害怕捱打對父母說的任何事情都乖乖服從而變得懦弱,自尊心受到傷害而變得孤獨,容易產生怨恨心理,更容易產生認識上的心理誤區,形成代代相承的惡性迴圈。

所以,體罰孩子是一種愚笨的教育方法,它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嚴重的傷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將更加文明,體罰和責罵等粗暴的教育方法應逐漸讓位給科學的教育方法。為了社會、家庭以及孩子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的未來,父母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論。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為什麼總是聽爸爸的?

今天天氣不錯,爸爸媽媽帶著5歲的靚靚到故宮玩。

當他們走出故宮大門的時候,天已將黑。而此時的靚靚也早已筋疲力盡。

這時關於怎麼回家,產生了分歧。

靚靚說:“玩了一天太累了,我們打車回家吧!”

媽媽用詢問的語氣問爸爸:“大家都累了,還是打車吧?”

爸爸卻說:“從這到家那麼遠,打車太貴了,還是坐公交車吧!”

媽媽不再說話,算是預設了爸爸的意見。

但是靚靚不滿意了,非常生氣地問媽媽:“在家裡要聽爸爸的,在外面還要聽爸爸的,為什麼總是聽爸爸的呢?”

我該聽爸爸還是聽媽媽的?

為什麼大家都要聽爺爺的?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是無言的規範,對孩子的影響勝過千言萬語。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應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之間的相互平等、和睦相處更為重要,因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大多數都明理、開朗、上進、富有同情心並勇於負責。

“家裡爸爸賺的錢最多,當然要聽爸爸的啦!”

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一種“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容易導致孩子將來成為惟利是圖的“拜金主義者”。

“當著爸爸的面就聽爸爸的,當著媽媽的面就聽媽媽的!”

如果父母想要從小就培養孩子“八面玲瓏”的性格,這不失為一種好回答。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