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一四章 陳惜的《地心引力》大創舉!

現在已經繁衍到了巔峰,很多的東西大家都知道了應該怎麼應用,很多東西都有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現在最讓特效公司們覺得不可思議的就是陳惜的燈箱的製作!

所謂的燈箱,就是一個巨大的箱子,在這個箱子之中,其實已經變成了一個小型的攝影棚。

燈箱高是幾米,在燈箱的四周是由180萬個小燈泡組成的,每一盞燈都能夠獨立控制,按照電腦程式的要求變化這個燈表現出來的視覺效果。

事實上,這個燈箱就花了陳惜三百多萬,貴的要命!

而這個錢是必須花的!

這個燈箱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問題的,畢竟,《地心引力》大量的cg製作帶來了另一個難題,這就是如何讓實拍畫面與cg環境合成得天衣無縫。演員的打光通常都跟cg環境不同,而如果燈光不對的話,合成後的效果看上去便會不自然。這就要求必須尋找到匹配實拍光照與cg環境光照的辦法。

所以這個燈箱總算是出現了。

這個裝置的四壁全部由led螢幕構成,播放著模擬周圍環境的影片或者圖片,用機械臂控制的鏡頭就在這個空間裡靈活地旋轉。視效團隊負責在led螢幕上打出虛擬場景的圖案,匹配演員的主觀視角。這樣led螢幕上顯示的畫面就會照亮演員,讓演員置身於環境中,這就像是太空在圍著演員轉一樣……

當然,這樣的事情雖然方便了攝製組,但是對於後期來說就是一件相當蛋疼的事兒:本來如果是用比較簡單的機械臂打光的話,那他們到時候摳像很容易,但是現在他們要面對的卻是光源複雜的燈箱……要把這些東西替換成漆黑的宇宙,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摳像的原理比較廣泛採用的都是利用顏色的不同來實現的,所以背景的光源越是複雜,想要完成摳像的過程就越是艱難。

這一點不知道被特效公司的人罵了多少句*,但是不管他們怎麼說,也不得不承認陳惜在《地心引力》上使用的一些東西的創新性。

燈箱就不用說了,這絕對是影史第一次,以後很可能其他一些太空片也會被這個電影的拍攝手段影響。

而機械臂上面的使用,也是太空片之中的一個不錯的突破。

畢竟以前想要解決失重的問題太麻煩了,哪怕是到了諾蘭的《盜夢空間》,失重都要用鋼絲吊,畫面表現是平行於地面的,在拍攝的時候就要把演員吊半天,這對演員的要求太高了。

曾經的《阿波羅十三號》的失重場面是最真實的,因為本來就是在失重環境下拍攝的:劇組畢竟得到了美國航天局的贊助,於是直接用了一架太空梭,這架太空梭在一些原理的支撐下,可以透過在大氣層中的活動實現25秒鐘的失重,劇組居然就是利用這25秒鐘的時間一點點拍出了那個片子……

而且那樣的25秒鐘的失重,就是幾十萬美金的灰飛煙滅!

而現在《地心引力》的方式,卻也是一種小顛覆!(未完待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