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部分

在德國逗留期間,我不會這樣做。”

這段話,因為是在心平氣和中說出的,所以好像有點使人糊塗;但元首接著說的話可就不可能被誤解了。他言簡意賅地說,捷克的總動員把一切問題解決了。張伯倫匆忙地指出,動員不外乎是個預防措施,不見得是進攻性措施;希特勒回答說,在他看來,總動員一事表明,捷克人無意放棄任何領土。張伯倫再次不同意此說。他辯論說,捷克人已原則同意辦臺德實行自治,他們不會自食其言,出爾反爾。

那麼,何故總動員?希特勒緊追不捨。

首相說,首先總動員的是德國嘛。

那你也叫它總動員?元首尖酸刻薄地反駁說。接著,他又再次進行威脅:這次危機不會長期拖延下去了。他引用一句日耳曼的古老的格言:“恐怖之目標甚於無目標之恐怖。”

他說,那份最後通牒,代表了他最後那句話。

張伯倫說,既然如此,繼續談判便無意義了。“因為他親眼看見他為歐洲和平的一切希望已破滅,他將帶著沉重的心情返回英國。但是,他的良心是明如鏡的;為了和平,他已竭盡了全力。不幸的是,他並未在希特勒先生身上找到回聲。”

希特勒最怕的是張伯倫拂袖而去,所以,他便急忙向他保證,在談判期間,他決不會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此語有如一陣雷雨,使空氣變得清新。“為了讓您高興,張伯倫先生”沉默片刻後,他說,“在日程問題上本人將作出一個讓步。我是很少向人讓步的,您是我作讓步的其中之一。我同意10月1日作為撤退的日期。”

在其他枝節問題上又談了一陣後,張伯倫答應將此最後通牒轉給捷克人。此時已是凌晨1時30分了,眾人只好休會。元首對首相為和平而奔波表示感謝,並向他保證,“捷克問題是他不得不在歐洲作的最後一個領土要求。”

張伯倫在稱心如意的“再見”聲中離開了德國。目擊他步出旅館大門的人們,並未在他臉上看出他有一絲一毫的不快之感。

(5)在經過數小時必要的睡眠後,張伯倫飛返倫敦,並於次日召開內閣全體會議。他解釋道,如果想了解人們的行為,我們就必須瞭解其動機,看他們是如何思考的。希特勒先生“不會故意欺騙受他尊敬並一直與他談判的人”假如這樣,他們“失去就兩國間存在的種種分歧與德國達成諒解的機會”那將是個大悲劇。

當他沿著泰晤士河模擬德國轟炸機飛行路線返家時,他恐懼地說:“數以千計的家庭出現在機下。我問我自己:我們能為他們提供多少保護?我覺得,我們今天無力發動一場為了阻止爾後會出現的戰爭的戰爭。”

在內閣裡,他從未受到過如此巨大的阻力。首先,海軍部的達夫·古柏勳爵根本不相信元首之保證,提議立刻實行總動員。張伯倫力諫他的閣僚,此類決定宜推遲作出。會議決定先與下令實行區域性動員的法國進行磋商。

星期天上午內閣再次舉行會議時,又出現了新的反對意見。“我總無法驅除心中的疙瘩”外相哈利法克斯說,“我覺得,希特勒先生什麼也未給我們,只在那裡發號施令,好像他已不戰而勝似的。”

只要納粹主義依然存在,和平就不鞏固。

早些時候支援張伯倫的黑爾什姆勳爵,此時同意外相的看法。辯論開始了。斯坦霍普和毛姆兩勳爵力主向捷克施加壓力以接受希特勒的備忘錄,溫特頓勳爵則主張出於道義應拒絕其建議。由於內閣意見大相徑庭,張伯倫力圖恢復內閣的秩序。他說,此時談論接受或拒絕希特勒的條款,或覺得受辱,都是錯誤的。接受或拒絕,主意該由捷克人拿。

內閣會議剛剛在不和中結束,張伯倫又碰見了一件傷心事。捷克大使揚·馬薩里克來訪,提出了嚴重抗議。他說,希特勒的備忘錄之內容,使他的政府“目瞪口呆”這份備忘錄實際上是最後通牒,剝奪了捷克斯洛代克保衛其民族生存的任何一個權利。“我的政府反對這些新的殘酷的要求,必然會奮起盡力反抗。我們將這樣做,讓上帝保佑。”

當晚,法國代表團又返回倫敦,以討論局勢。代表團團長達拉第宣佈,法國不承認希特勒有權佔領蘇臺德地區。對張伯倫所提的問題,即“若希特勒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將一邊界強加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頭上,你法國是否會宣戰?”

他的答覆卻含混不清。張伯倫催他明確表態,達拉第回答說:“在進行一個時期的集中後”法國可能會“在陸上試圖進攻”為了讓張伯倫與內閣磋商,會談中止了半個鐘頭。“對避免戰爭的可能性,能挖掘的而未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