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德軍已逼近莫斯科城下,蘇聯在歐洲的野戰軍已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次德蘇之戰將以德軍的作戰成功告一段落。不過,對於斯大林政權來說,向德國屈服就有導致自己政權崩潰的危險。”
“因此,它現在必將依靠其較為鞏固的政治基礎和不很充裕的伏爾加河以東的資源,以及美英的援助,作消極的抵抗。另一方面,鑑於德蘇之戰事實上正呈現出民族戰爭的局面,蘇聯民族的抗戰意志一時還不會很快就衰減下去。”
“而在德國方面,據德國首腦人物以前透露,德國想要徹底打垮共/產主義。若不把蘇聯打到再也不能起來反擊的地步,那就失去了這次對蘇開戰的意義。因此不妨說,德國以寬大的條件進行媾和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帝國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果然,豐田貞次郎的話說完之後,一大部分人的信心動搖了。
正如豐田貞次郎說的那樣,事實上大本營和政府都確信,德國在歐洲是不會失敗的。也就是說,德國雖然不一定必勝,但也絕對不會失敗。
事實證明英法這些之前的強國都是紙老虎,而蘇德戰爭爆發後又證明了蘇聯並沒有帝國想象的那樣強大。
以現在的趨勢看,即便是大日本帝國想美英荷等國宣戰,蘇聯對日採取積極行動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畢竟此時的蘇聯連自保都勉強,如果帝國從遠東地區向蘇軍發動進攻的話,對於蘇聯來說那是一個災難。
另外,隨著德軍的節節勝利。蘇聯喪失了伏爾加河以西地區,其軍需工業只剩下了四分之一。蘇聯的駐歐紅軍由於德蘇戰爭已受到徹底的打擊,現在駐遠東紅軍已被大量的調走,兵力至少有5個師和1000輛坦克、1200架以上的飛機開赴歐洲增援,其戰鬥力在物資和精神方面都在減弱。
基於以上這些情報資料,整個日本朝堂對於戰爭的勝利也都有了自己的判斷。總的來說,絕大多數的大臣都認為帝國雖然不一定一定能勝利,但是隻要德國不亡國,日本也就不會失敗。大不了大家打個平手,僅此而已!
豐田貞次郎說完之後,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大將起身補充道:“戰爭的勝負還和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陸軍部隊南太平洋地區的敵我軍事力量做了一個全方位的對比,到昭和16年3月末為止,大本營根據蒐集到的各種情報,獲悉美英荷在南方各地的陸軍與空軍兵力及其配備情況。”
“英國在馬來半島上駐有陸軍約6、7萬人,飛機約320架,在緬甸有陸軍約35000人,飛機約60架;美國則是在菲律賓駐有陸軍約42000人,飛機約170架;荷蘭在荷屬東印度駐有陸軍兵力約85000人,飛機約300架。合計陸軍兵力約20餘萬人,飛機約850架。”
“然而,據判斷,這些陸軍兵力均系以本國白人士兵為骨幹組成的當地人的部隊,教育訓練不足。而且白人與當地人之間缺少精神上的團結,其戰鬥力一般很低。而美、英、荷、中四國也很難發揮協同作戰的能力,需要考慮的只是他們適應熱帶的氣候和當地的風土。”
“不過,馬來方面的敵空軍戰鬥力,由於飛機效能優越,駕駛員的素質也較為良好,所以與其地面部隊相比,不容忽視。”
“另外,根據大本營判斷,扣除敵我雙方老朽艦艇和戰鬥裝備尚未完成的艦艇等,能在海上作戰的艦艇實力對比,美英荷中等國加起來總量是帝國的1。43倍,但是鑑於帝國採取的是主動出擊的戰術,而敵方相互之間沒有太多的聯絡,單獨任何一國都不是帝國的對手,所以帝國有各個擊破的把握!”
“針對上述敵方陸海空兵力情況,我方計劃從陸軍51個地面師團、約1500架第一線飛機中抽調11個地面師團、約700架第一線飛機,海軍則以其大部分聯合艦隊擔任進攻作戰任務。編入聯合艦隊的航空進攻兵力,為全部海軍飛機約3300架中的1619架,必定能在戰爭初期取得壓倒性優勢!”
東條英機和所有的海軍陸高階軍官都知道,南方進攻作戰將是一場在東西南北各兩千英里的廣大地區內發動的,以摧毀敵方海、空的武裝抵抗而進行的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作戰。
儘管有一定的風險,但是他們卻有更大的把握,就敵我實力上看主要有4個理由:第一是,在美、荷、中加強聯合作戰之前,能夠以突然襲擊各個擊破。
第二是,日本是有備而戰,可以對夏威夷、菲律賓、馬來、香港四個戰略要地同時進行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並能將先發制人的效果擴大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