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擊潰岡村寧次苦心經營的防線,兵臨杭州城下,將日軍僅剩的10萬大軍包圍在了杭州城。
一週後,在馬崢所部強大的攻勢下,日軍被迫投降。
與此同時,在朝鮮戰場上的日軍除了部分撤回日本本土外,其餘的也全都被殲滅,至此中國戰場上所有的日軍全部被消滅,中國全境光復。
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尤其是在中國戰場取得空前大捷的訊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世界,日軍全面收縮被迫死守孤島,軸心國全面敗退,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民眾都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與之相反,德日兩國的高層和民眾則是另一番景象,惶惶不可終日,似乎世界末日已經到了,國內的氣氛十分的緊張,尤其是日本。
日本與德國不一樣,德國雖然在蘇德戰場和北非戰場找到了重創,但是德國現在還控制著整個西歐和南歐,包括比利時、盧森堡、荷蘭、葡萄牙、丹麥、挪威在內的十幾個國家還在德國人的控制之下,所以德國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但是日本卻不一樣,在失去了朝鮮和中國東北這兩塊重要的資源基地以及荷屬東印度這個能源基地之後,日本的主要戰略物資基本上失去了補充,而且日本國內的鋼鐵和石油等戰略物資的儲備十分稀少,根本就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再加上這次撤兵的時候日軍損失了80%的重武器以及30%的輕武器,同時損失了50%的軍工生產能力,可以說現在的日本除了還有七千萬人口之外,已經沒有什麼和盟軍戰鬥下去的資本了,說是山窮水盡一點都不誇張。
正因為如此,日本高層對於怎樣阻擊盟軍登陸日本本土想法不一,以大本營為首的作戰部隊指揮官,對敵軍登陸部隊立即在海岸發動攻勢予以消滅,還缺乏信心。
加上在之前菲律賓作戰中,日軍對盟軍的艦炮射擊和轟炸以及火焰坦克的威力的深刻體驗,很多人認為在海岸與盟軍決戰是不明智的,很大一部分高階軍官認為縱深攻擊防禦方式更適合日本。
但不管日軍願意還是不願意,隨著硫磺島和琉球群島被盟軍攻佔,登陸日本的作戰計劃被提上了日程。
為了扭轉頹勢,也為了保衛日本列島,日軍大本營貫徹本土決戰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億玉碎”的作戰口號。
4月15日,,大本營陸軍部頒發了《國土決戰戰法手冊》,強調國土決戰是進攻的殲滅戰,不可依賴防禦和陣地工事,沿岸防禦也應按決戰方式進行。陣地的構築應選在敵軍必攻之地,要重視平地的作戰工事。要重視確保機場,作戰工事、訓練和戰鬥均應以反坦克戰為主,要注重突擊肉搏戰法。
同一天,大本營陸軍部發布了“國民抗戰必攜”,要求國民以參加決戰的決心,即以一億人奮起特攻的精神為保衛國土而戰鬥;並組成國民義勇戰鬥隊,進行戰鬥訓練和構築陣地;各自保衛鄉土,以突擊肉搏戰法,協助軍隊作戰。
在日本政府的宣傳中,本土決戰是日軍最後的決戰,日本陸軍把建軍八十年來的光榮傳統賭以這次最後一戰,在本土決戰中只能也必須取得最後勝利。
就在盟軍積極籌劃登陸日本本土的時候,歐洲方面的戰事也有了新的變化。2月初蘇軍已經攻佔了大半個東歐,在東歐各國游擊隊的幫助下蘇軍進佔極為迅速,並且於3月初發動了對德國本土的進攻,即東普魯士戰役。
實施這次戰役的主要有蘇聯白俄羅斯第2、第3方面軍以及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一部以及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這次戰役的目的主要是粉碎東普魯士和波蘭北部德軍集團。
參加此次戰役的蘇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以蘇聯陸軍元帥羅科索夫斯基為司令官、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是以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為最高指揮官、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司令則是巴格拉米揚大將。
為了打贏這一仗,蘇聯紅軍共出動了14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5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2個空軍集團軍,約16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5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859輛、飛機3097架。炮兵密度為每公里正面200230門火炮和迫擊炮,2025輛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
與蘇聯軍隊相比,德國守軍的實力就顯得極為單薄,在東普魯士依託堅固工事設防的為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最高指揮官為倫杜利奇大將,轄1個裝甲集團軍、2個野戰集團軍和1個航空隊,計78萬人、火炮82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700輛、飛機775架。
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作戰,蘇聯紅軍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