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突的背後正是經濟利益的較量。這種經濟利益的較量表面上體現為南北方的經濟利益差異,但其實質是國際金融勢力為分裂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而玩弄“分而制之”(Divide And Conquer)的策略。

德國首相俾斯麥說得透徹“毫無疑問,把美國分成南北兩個實力較弱的聯邦是內戰爆發前早就由歐洲的金融強權(High Financial Power of Europe)定好了的”。

其實“倫敦,巴黎和法蘭克福軸心”的銀行家們正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幕後黑手。

為了挑起美國內戰,國際銀行家們進行了長期縝密而周詳的策劃。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英國的紡織工業和美國南方的奴隸主階層逐漸建立起密切的商業聯絡,歐洲的金融家們瞧準了這一機會,乘勢秘密發展起一個可以將來挑起南北衝突的人脈網路。在當時的南方,到處都是英國金融家的各類代理人(Agents),他們和當地的政治勢力共同策劃脫離聯邦的陰謀並炮製各種新聞和輿論。他們巧妙地利用南北雙方在奴隸制的問題上的經濟利益衝突,不斷地強化、突出和引爆這一原本並非熱門的話題,並最終成功地把奴隸制問題催化成南北雙方水火不容的尖銳矛盾。

國際銀行家們做好了充分準備,就等戰爭開打,然後大發戰爭橫財。他們在策動戰爭的過程中,慣用打法是兩面下注,無論誰勝誰負,鉅額的戰爭開支所導致的政府鉅額債務都是銀行家們最豐盛的美餐。

1859年秋,法國著名銀行家索羅門•羅斯切爾德(Salomon de Rothschild) (傑姆斯•羅斯切爾德Baron James de Rothschild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