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六十四章 見賢思齊

宣德門,本唐代汴州州府正衙之鼓角門,依唐制,州衙正門應為兩個門洞。

至五代朱溫立國後梁,定都汴州,升汴州為開封府,於是下詔將原來的汴州州衙,改為皇宮。

這就是如今大宋皇城的來歷。

而作為後梁皇城正門,鼓角門更名建國門。但依然是兩個門洞,其後歷代不改,依然維持著後梁的基本形制,就連名字都沒有換過。

直到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改建國門為明德門。

但,也就僅此而已。

五代的武夫們,忙著砍人,根本沒有時間管汴京城的皇城,‘猶未如王者之制’,明德門更是‘制度極卑陋’。

大宋立國,才終於開始大規模的翻新和擴建皇城。

明德門作為皇城臉面,自然是重點擴建、增修物件。

工程結束後,太祖身邊的文臣梁周翰,奉旨寫了一篇《五鳳樓賦》,讚美全新的明德門。

其詞曰: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鳳樓翹翼,若鵬運風,雙龍蟠首,若鰲載宮……雙闕偶立,平見千里,深映九重。

雖然說文人總是喜歡誇大,但梁周翰的這一篇賦,還是將擴建、翻修後明德門的形制,基本勾勒清楚了——雙闕三門洞,闕上有朵樓,朵樓連闕,而且規模很宏偉。

其後,明德門的名字,開始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太平興國三年,改名丹鳳門,大中祥符八年,更名正陽門,至明道二年,改名宣德,並沿用至今。

但其規模與性質,再未發生過什麼變化。

最多是在外觀裝飾上,開始了各種花裡胡哨的操作。

並在城門下,建起了門樓。

熙寧中,日本僧人成尋來汴京求法,就親眼目睹了宣德門,並記錄了下來:皇城南門宣德之門,七間門樓也,左右有二樓,各重重五尺許,高頗下。內面左右樓廊造列,外面有左右會,如日本朱雀門。

成尋的記載,相當客觀,這一點趙煦可以證明。

因為太祖當年擴建、翻修明德門的時候,就是照著洛陽的唐代應天門的樣子修的——太祖洛陽人,做夢都想要遷都洛陽,建都桑梓。

在現實條件已不具備的情況下,就只能將洛陽標誌性的應天門,復刻到汴京,假裝自己建都洛陽。

所以,現在的宣德門,無論是寬度、高度還是厚度,都和唐代的應天門相差無幾。

此刻,趙煦就在群臣簇擁下,來到了宣德門的城樓上。

宣德門前的御街,已經被皇城司清理了一遍。

遠遠的,趙煦看到了旌旗招展,鐵甲如林,踏步而來。

“善!”趙煦露出笑容來,向前一步,走出帷幕的範圍,出現在城樓上的觀禮臺上。

宣德門,自大宋立國開始,就是歷代天子,與民同樂之地。

每年的上元(元宵節)、中元(今天的鬼節,七月十五)、下元(已經消失了,在十月十五,為水官解厄之日),以及帝后聖節。

歷代趙官家,都會出現在宣德門城樓上,與民同樂,通宵達旦,宣德門更是會被宮燈妝點成一座七彩霓虹之樓。

不過,如今趙煦在守孝。

這些慶典是不可以舉辦的。

但是,狄詠凱旋是例外。

此乃大軍遠征,凱旋來歸,獻俘太廟的聖典。

國之大事,唯戎與祀。

大軍凱旋,獻俘太廟,這是國家大禮,可以例外。

所以,都堂才會千方百計的安排狄詠今日入京。

就是想要讓慶壽宮舒舒服服的過一個生日。

當然了,既是獻俘禮。

兩宮就不方便露面了,只能在趙煦身後的闕樓帷幕之中安坐。

趙煦走到城樓上,放眼巍巍城樓下的御街。

城樓下,三衙的大將們,已經全部穿戴整齊,率著皇城司的親事官們,列於宣德門下的北方西向位置,面朝城樓上的趙煦。

在他們的正對面,則已建起了專門為獻俘而準備的禮臺。

宣德門的城門下,則是御龍諸直列隊。

伴隨著一聲鼓響,禮部尚書韓忠彥,身服朝服,持芴而前,沿著城樓上的迴廊下蕪,到了趙煦身前三步的地方,躬身拜道:“奏知陛下:四方館使、渭州防禦使、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兼御龍第一將指揮使臣詠,前奉詔南征,今克敵凱旋,乞陛下檢閱大軍,受俘納降!”

趙煦微微頷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