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解釋一下熙河棉莊經濟的運作。

在整個元豐八年下半年,兩人六月履任到十一月下雪,熙河路棉田開墾總數量,約在五萬到六萬畝之間(很多人最初只是象徵性的應付了一下,沒有多墾,包家、趙家比較捧場,多墾了一點,但這兩家加起來不超過一萬畝,所以才有了向宗吉帶著王大斧墾地的事情)。

這也是元祐元年,春季播種的棉田規模。

但是……

從元祐元年春天開始,熙河一下子陷入了棉莊狂熱。

為什麼?

因為套利空間被人發現了。

因為,在元豐八年下半年,那些開墾出來的棉田,為了不荒廢,很多人種了大豆、苜蓿、大麥、青稞。

然後,所有人都懵逼了。

棉花還沒有收割呢,棉莊就已經賺錢了。

向宗回、高公紀控制的邊防財用司,用官價收購土地裡的產出。

因為在彼時,他們才是熙河本地真正的大地主。

屬於自己買自己的產出,所以很大方也很公正。

直接按照朝廷政策來。

相當於,拿著汴京的物價,買熙河的物產。

大家在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看過這種情況,相信大家也能明白,這必然導致什麼了吧?

所有人都瘋了!

熙河的漢、蕃豪族,甚至吐蕃那邊的溪巴溫、溫溪心才會這麼鐵了心,跟著向宗回、高公紀走。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利益。

向宗回、高公紀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開始不在在鐵錢裡面摻雜質。

所以,熙河的鐵錢幣值開始上升。

在元祐元年春天以後,應該和四川齊平,達到10比1的幣值。

那,可能就有讀者要問了。

為什麼,之前沒有人發現,沒有人用這些辦法?

答案是北宋對經濟金融的認知很淺薄。

司馬光的‘天下財富自有定數,不在官府就在民間’,以及王安石的‘理財’之術,才是主流。

而所謂理財,多數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加稅或透過壟斷方式獲利。

然後就是熙河地區的情況,非常特殊。

這裡的胡人數量,遠遠超過漢人。

就連軍隊和武裝,也多為少數民族首領所有。

比如說包順家族,常年是北宋在熙河地區的頭號打手。

多次作為主力參與戰爭。

也比如說趙思忠兄弟等等。

他們都是擁兵數千,上萬的大首領。

而北宋王朝對這些人,防備心極其嚴重,同時打壓、排擠從未停止。

前文已經提到過,有文官曾上書,禁止蕃官出任漢官,以及到內地任職,只允許蕃官任蕃職。

??????55.??????

在歷史上這些人成功了,整個元祐時代,熙河的少數民族領袖備受打壓。

而哪怕在熙寧-元豐時代,以及後來的紹聖-元符時代。

朝廷對他們,也是警惕、提防,勝過信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什麼政策扶持、鼓勵了。

熙河路文武官員們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監視、提防這些投降的胡人首領身上。

特別是包順家族,可以動員數萬人,還有騎兵一萬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們才要請求神宗賜一個包姓。

這是在政治上低頭——別打了,我自己人。

然並卵,士大夫們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經濟長期停滯,無法發展。

所以熙河地區,每年都需要中央撥款,無法自給自足。

李憲時代,熙河每年撥款,多則七八百萬(戰時),少的也是四五百萬貫。

這也是元祐時代,舊黨司馬光等人想要棄蘭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書中,隨著向宗回、高公紀到任,在主角的支援下,這些限制,統統去掉。

不分漢胡,鼓勵墾地,只要開墾,就承認是你的地!

同時,向宗回、高公紀還在拿著汴京的物價,合法合規的買熙河的產出。

而熙河的棉莊,僱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讓人髮指。

書裡面,連王大斧這樣剛剛轉官的小使臣階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祿,在元豐八年的下半年開墾出五百畝,並僱傭十幾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