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進步的,在小學堂裡讀了近十年,沒有一點的進步,後來就自動放棄讀書,去幹活了。
我們家在後來又收容了一個逃荒的小女孩,待那女孩長大後就與以前那少年成親了,這一切都是我們家一手操辦的。
他們成親後,就只生下了劉行知,在劉行知出生後不入,那女人因為難產就死了,結果他們劉家在我家裡就他們祖孫三代了,也就只有三個人了,最老的一個已經沒有讓他幹農活了,在家休息了。
劉行知長到六歲多的時候,那時我的爸爸已經把家讓給我當了,他說什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富人的孩子想花錢”,讓我接過家的重擔,承擔一家人的責任,我也是很開明的,也讓劉行知去學堂唸書識字,要不他現在能當書記?
這就是我們上一代乃到上幾代人的事了,我現在全部都說給你聽了,你說的那些,我估計是說氣話的,要不,我是地主,你爸是富農,怎麼弄你爸去陪鬥,不弄我呢,說明劉行知還是好人的。
“公,不過這是真的呀,這是我親耳聽到的呀!”建國沒懂他公的意思,還在那兒爭執著。
“是的,這是真的,我相信你呀,我的乖孫子。”
“我們這麼對他,他們還要做出那些事?”建國還小,不懂得人世間的人情事故,才說出這般話的。
“這是大人的事,你就不要管了,你的任務就好好讀書,爭取拿全縣的第一名。”
“公,這,我知道的,不過在他們家,就表叔最壞,表叔娘和香菊還是對我都還是不錯的。”
“是的,你看,這活兒,本來是我們三家的,因為有我和你爸,她們兩家的人都不用來了。”
“是的,我知道我們陳家的心最好的,管他呢?善有善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就是的,你只要有這種想法就行了,乖孫子,你可是我們陳家的驕傲和自豪呀!一定好好努力喲。”
“公,我知道了。敬禮。”這是地的陳建國已經跨到了他公的前面,給他行了一個標準和隊禮。
他們公孫倆說到這兒,已經把他們責任區域巡視了一遍,沒有發現什麼異常,轉了一圈後已經快到家門口啊,他們都止住了話題材,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大搖大擺地,不再言語地靜悄悄地回去了。
第三章 祖孫三輩
陳建國付出了一個上午的時間,陪伴他公轉了一天的玉米地,按時間分配,他們公孫二人應該有兩分的工分到手了,可這與他是不幹的,他還是小孩,不會懂得這麼多的,他是隻管吃,保管耍,餓了吃,吃了耍,他哪會知道工分的作用喲。但他對在劉家聽到的話,經過他公的一番解釋,他還是一知半解,不得其所的。他只知道他們家與劉家似乎有深愁大恨的,按他公的解說,關係應該是融洽的,怎麼會鬧到這種地步呢?他現在才是一籌莫展,眉頭緊皺。
他又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了。
建國的沉默寡言讓陳義華看在眼裡,急在腦裡,痛在心裡。
陳義華在尋思著想什麼辦法來了解他兒子在心中究竟想些什麼?他先找了他的老婆餘小珍商量,餘小珍說他,你就什麼事不直接與兒子聯絡一下感情,這有什麼呢?陳義華又找他你爸商量,結果是他爸把建國擺給他聽的,以及他擺給建國聽的,又原原本本在講了一次,講給他兒子陳義華聽。
陳義華知道這個事後,就與他爸商量,應該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陳德理和陳義華兩爺子商量好了辦法,就等有利時機,陳義華再做小建國的工作,爭取把建國的性格改變過來。
江邊的農村,有在壩子上歇(乘)涼的習慣,就在在大一點的乾淨的壩子上,安上涼板,,農村的涼板有兩種,一種是家庭條件好的,是用小樹木做的架子,上面再鋪竹片,這種可以直接安放在壩子上;另外一種是用小斑竹棍用細麻繩像扎竹筏一樣紮成的,這是家庭條件差一點,他們只能在壩子上安兩張長凳子,再把類似竹筏的涼板往凳上一鋪,就行了。陳建國家裡就是後來種。
他們家在吃過晚飯後,陳義華就喊道:“建國,去歇涼不?”
“今天要出去歇涼呀?爸爸。”建國回問到。
“是的,你去不?”
“我要去,在小壩子還是在大壩子?”
要歇涼當然是大壩子了,小壩子就留給她們吧。”
“哦,那我去端凳子,你去抱涼板吧,爸爸。”
“好的,我們一起動手吧。”說完,他們兩爺子就一個端凳子,一個抱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