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的引信可靠性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更何況這個時代。
不過這種引信製造起來卻有些麻煩,加上是最近才發明出來,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製造和儲備。
所以楊渥在廣陵又停留了幾天,為了騷擾和迷惑梁軍,他又派出少量軍隊去增援廬州,不過儘量避免直接交戰,以防被梁軍看破了虛實。
等到十月中旬,引信和榴彈都儲備足夠了後,楊渥才率領六萬大軍從廣陵出發,同時還攜帶了一千多枚剛剛趕製出來的新式開花彈以及三十架特製的蘇州炮。
至於廣陵的大小事務,就只能交給隱居多日的楊行密來打理。
濠州城外。
與光州那邊兩軍一直對峙,沒有發生交戰不同,同樣與朱全忠的本部軍隊忙著四處打劫不同,濠州這邊的梁軍卻實實在在的和淮南軍打了幾次硬仗。
從兵力上說,自然是梁軍佔有優勢,不過淮南軍雖然兵力少,但在實際交戰的過程中卻並沒有落在下風。
這是因為淮南軍的統兵將領右武驤軍都督張訓雖然年紀已有五十多歲,但打起仗來卻是驍勇依舊。
十幾天前,當康懷貞率軍抵達濠州時,張訓便召集部將說,敵軍大舉來攻,必須先挫其銳氣,然後才能堅守。
所以當天他便率領大軍出城與康懷貞大戰了一場,張訓親自率領三千精兵向梁軍發起猛攻,打得梁軍險些招架不住。
不過康懷貞畢竟是梁軍名將,加上樑軍的兵力佔據優勢,所以雙方一場大戰後最後以梁軍吃了個小虧告終。
這一戰之後,果然如同張訓預料的那樣,梁軍銳氣受挫,於是後撤十里,選了一個易守難攻之地安下東西兩處營寨以成掎角之勢,同時又分出一部分兵力把守渡口以保證退路的安全。
在那之後,兩方大軍又多次發生交戰,有時候是淮南軍主動挑戰,有時候卻是梁軍到濠州城外罵陣,不過大部分交戰都是以平手告終;只有一次張訓設下伏兵,引誘梁軍來攻,等到梁軍到時,伏兵盡起,大敗梁軍。
最後梁軍返回營地時,共損失了近兩千人,結果梁軍士氣低迷,開始堅守營寨不與淮南軍交戰。
當然,雙方小規模的交戰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康懷貞雖然不再與淮南軍交戰,但也不會輕易放棄用小規模部隊騷擾淮南軍,同時也是保證他與朱全忠本部的聯絡不被截斷。
梁軍大營中,康懷貞看著從朱全忠那邊發過來的軍令,不由感到頭痛。
這一次南下攻打淮南,他一開始就不怎麼看好,因為淮南沿著淮河設立的堅固防線已經經營了十年了,不僅防守兵力充足,而且淮南上下人心穩固,根本不是李振說的許多將領都對楊渥心懷不滿。
當初出兵時,李振說什麼淮南正處在楊行密已經死去,楊渥剛剛接位的時候,必然人心惶惶,此時趁機討伐一定能取得成功。
然而剛剛南下不久,尚未渡過淮河,便傳來新的訊息說楊行密最近在廣陵的一次宴會上已經公開露面了;楊行密既然還沒死,淮南的將領自然不可能像李振說的那樣人心不穩,或者對楊渥暗中有所不滿。
不過那時候大軍已經到淮河邊上了,自然不可能就因為這麼一個訊息就退回去,所以梁軍還是按照計劃渡河了。
不過剛渡河不久,康懷貞就感覺很不妙,因為淮南的水軍根本就沒有對他們的渡河行動發起干擾。
濠州這邊的水流情況和朱全忠渡河的地方可不同,朱全忠渡河的地方位於淮河上游,那裡水流較淺,不利於淮南水軍的發揮,甚至許多地方步兵都能直接涉水過河;而濠州這邊則不同,潁水在壽州境內流入淮河之中,使得淮河的水流量比上游增大許多,不僅河面更寬,而且河水也更深。
所以濠州這邊不僅不可能涉水過河,而且還十分方便淮南軍的水軍發揮;當初康懷貞便反對過在這裡渡河,不僅渡河時容易被敵軍水軍所趁,渡河之後也容易被淮南軍水軍截斷後路。
不過李振卻認為三路渡河並沒有什麼問題,即便淮南軍截斷了濠州這邊的後路,他們也能去壽州與朱全忠主力匯合,從那裡渡河北上。
康懷貞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渡河,結果卻是淮南隨時根本沒有出現,既沒有阻止他們渡河,也沒有在這之後用水軍來打擊他們的後勤線。
輕易的渡過淮河後,部將們紛紛表示淮南軍一定是膽怯畏戰的緣故,所以沒有派出水軍攔截他們,但康懷貞的心中卻不這麼認為。
他曾經擔任過宿州刺史多年,與淮南軍打過很多交道,他可不認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