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部分

劉樹生這一步算得上是一記險招,再說目前他身邊唯一可以倚重的智將,莫過於古唐國第一智者──宇波文,如果宇波文背叛劉樹生的話,那麼南疆大軍必然因糧草斷絕而岌岌可危。

宇波文思及此突然感動得淚如雨下,他俯身跪倒在劉樹生面前連拜九拜,而後他緩緩起身,感激的說道:「主公對宇波文的信任令宇波文不勝感激,宇波文必傾盡全力確保主公在前方衣食無憂。」

劉樹生微微點頭同時示意宇波文落座,然後自己才重新坐回主帥之位。

宇波文心中的感激之情自然不必多言,他對劉樹生不僅心有畏懼,也有敬意,經過剛才與劉樹生的一番長談,他已經決心跟隨劉樹生,無論是生是死,前途或明或暗,勢必從一而終。

劉樹生全然不知自己剛剛那番話的功效,不過由宇波文的表情看來,他似乎可以安心許多,雖然不確定宇波文對自己的忠心程度,但是他知道宇波文不至於輕易背叛自己,只要可以拿下唐明先前掌控的疆域,統一古唐國是易如反掌之事。

宇波文舉起酒杯,而後又將送到嘴邊的酒杯放回到桌子上,面有憂色的看了看劉樹生,又看了看童行幾人,宇波文再三思量過後,終於開口說道:「主公,此番北上也許會遇到您意想不到的困難,由南疆北上都城的途中有兩道難關是您最大的隱患,第一是潼關,此關如同華夏國的潼關,兩者地勢相似,故被取名為潼關,兩旁崇山峻嶺,地勢異常險要,中間的

關城易守難攻,守關的將領名為人狼,此人精於謀略,用兵之法詭異,主公想要勝他需費一番周折。」

宇波文頓了一下,繼續說道:「第二道關卡就是長江天塹,雖然古唐國境內的長江與華夏國的長江有些差異,但是水流同樣湍急,只能強行渡河,再加上江北大營聚集近八萬精兵,相信主公欲透過這兩道難關必得折損過半將士,若是西北遼伯侯萇踅於此時興兵南下,肯定對主公構成極大的威脅,主公是否想過應對之策?」

劉樹生略微沉思片刻便微微點頭,潼關與長江天塹的確是此番北上之行的兩大難題,潼關之內擁有多少士兵以及關內情況如何,一直都是劉樹生頗為關心的事情,卻一直無法查探出具體詳情,至於長江北岸的守軍,劉樹生對此仍是一籌莫展。

「我們何不繞過潼關,另走他途?如果在潼關與敵軍展開持久戰,對我軍極為不利,必須速戰速決。」童行不等劉樹生開口便搶先發表自己的見解,然而他的見解無法得到劉樹生和宇波文的認可,因為劉樹生二人聞言皆不停搖頭。

「不行!潼關地處要道,若是不能將潼關拿下,只怕我們會被人狼斬斷後路,再加上長江天塹的阻攔,必定使得我軍腹背受敵,最後遭致全軍覆沒的下場,因此拿下潼關對我軍來說極為重要,即使此番北上之舉沒有成功,只要依潼關據守各方諸侯,便可得萬年安泰。」劉樹生解釋道,他迷茫的望著眾人,可惜滿營眾將竟無一人可以為他出謀劃策,不禁令他有些失落之感。

宇波文與眾人一樣沉默不語,雖然他身為宰相,但是同樣是精通軍事之人,他深知潼關是立在南疆眾將士面前的一道天然屏障,想過此關簡直難比登天。

「主公,我軍為何不由西南過崇山越峻嶺,直取古唐都城?屆時各個關口皆不攻自破,又何需再為潼關守軍憂愁呢?」說話之人正是龍且,他深受劉樹生「用兵貴在詭道」思想的感染,不過大多僅是一些書面知識而已,在經驗上自然與劉樹生有相當的差距。

龍且這番話出口之後,滿營眾將紛紛點頭贊同,畢竟他們此番北上的目的正是為了攻下古唐的都城,還有什麼比龍且的提議更直接的辦法呢?到時南疆大軍攻入都城,其他各地的守將不服從也不行。

劉樹生說道:「這的確是一個好計策,不過……龍且,你有沒有想過,如今唐明已經不在人世,他手下的將領還會不會因一座空城而投降我軍?都城之所以被稱為都城,在於那裡是國君之所在,若是沒有國君的話,都城與其他城池又有何異?唐明已死數月,他的死訊應該早就傳遍各地,他手下的將領想必早已各自為政,又有誰會在意都城的存亡?相反的,一旦我軍孤軍深入,再想由原路撤回根本不可能,如果僅憑都城據守一方,只怕最後我們都會死在唐明舊部的刀下。」

龍且聞言垂頭不語,唐明的死在某些方面為劉樹生帶來不少麻煩,如

果此時有唐明這張王牌在手,他們就不必再為潼關憂慮,可惜時光不能倒

退,歷史不能重演,唐明已死,永難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