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正位凝命

《雙佩行》最快更新 [aishu55.cc]

八月初,陳辭率軍從越州返回盛京。

越州事已了,魏珣受封越州郡守,災民也得到了安置。

甘石山流民也已歸順朝廷。越州的駐軍也重新得到的調整。

嘉州與越州之間,也在修一道水渠,想必不會影響今年的秋種。

陳辭來時,魏珣也與他相商過修建堤壩之事,蓋因眼下天災,人力物力皆不充盈,只待來年,一定修建此工程,也算是為百姓謀福利。

陳辭相信,魏珣會把越州治理的越來越好。他是儒生,也是大才。

最重要的是,他真正的心繫於民。

陳辭也聽師兄與自己說過,這魏珣原也是個可憐人,年幼時被拋棄,後被越州州郊老王莊村的一魏姓老者撿到。

老者無兒無女,無妻無妾,無父無母,獨自一人生活,但心善又勤勞,一人耕種著三畝旱田。平日辛苦勞作,豐收之際也會講餘糧分給村裡的窮苦人家。平日裡手又精巧,經常編一些草籃子,草蓆,更添一些蚱蜢等小物件去賣。

賣來銀子也時常會給村裡小孩兒買一些糖果點心。所以在村中素來有嘉名。

他獨來獨往,一人居住也孤獨。村裡老人漸少,因此知道他本名的人不多,同齡人喚他老魏頭,年輕者尊稱一句魏伯。小孩子喚一句爺爺。

因此,老者收養魏珣,一半是因為善心,一半則是因為聊以□□,怕極了那孤獨時光。也想有人陪。

小孩子也姓魏,取名珣,珣者,美玉也。可見老者對他的喜愛。

魏珣小時候是在老者懷中長大的,他脾氣怪,很愛哭。從不願意離人一步。

魏珣一歲半時開口說話,他喚老人爹,老人家哭的涕泗橫流。

老王莊村民風淳樸,無論老小,幾乎都受過老魏頭的照顧,因此從無人嘲笑過這對差了五六十歲的父子。

魏珣小時候,經常能吃到村裡的嬸孃給他和他爹送來的飯菜。老魏頭哪兒都好,就是不會煮飯,父子二人每日吃著燉菜過日子。

但村裡的婦孺看不下去,小小的魏珣還是長身體的年紀,不能每日吃那些沒有營養的東西,因此無論誰家煮了肉,誰家頓了魚,都會給這父子倆送一些。

都是尋常百姓,清苦人家,一年到頭也就三五頓肉菜,家中人口又多,但就算如此,也沒人忘記了小魏珣父子二人。

後來,沒等到魏珣長大,老魏頭就死了。魏珣就跟著全村人過活。他吃百家飯,穿百家衣。

里正還出資讓魏珣和其他孩子一起讀書。他既有天賦又足夠努力,就是想做上官,回頭庇護這一方百姓。

魏珣十八歲了,他去盛京參加了科舉,揹著全村人給他籌集的盤纏,包袱裡還擱著他那已經去世了的爹給他編的草編蚱蜢和蝴蝶。

他知道,他爹一定希望他能夠保護這老王莊村的村民,這些都是手無寸鐵卻淳樸善良的百姓。

他獨自一人踏上了去盛京的路,身後里正夫婦,一眾的伯孃嬸母都哭著和他告別。

魏珣忍著哭意向身後擺手,告別了養他的村子和親人。

可盛京雖然繁華,卻不是他的歸屬之地。

那一年的科舉,他看遍了王朝的腐朽與陰暗。

監考官是南儀王殿下,也正是因為有王爺坐鎮,魏珣這些寒門舉子才有機會佔的進士的席位。

狀元,榜眼,探花皆是貴族子弟,哪怕魏珣在前幾天才見過那幾位公子讀錯過字,談治國之道而不知。胸無點墨,目不識丁。

但並沒有影響他們封侯拜相,入朝為官。

魏珣自請回越州,做一刺史,只為護一方百姓。

卻沒想到越州來了新郡守,張為民,這位張大人心中只有銀錢,沒有百姓,眼中只有權勢,沒有人間疾苦。

原本前幾年,越州百姓雖受他剝削,但到底還能勉強堅持下去。

誰能料到,一連三年,越州年年有天災。但最終讓越州生靈塗炭的卻是人禍。

賦稅年年增,收成年年敗。最終導致了路有凍死骨,人人易子而食的慘象。

魏珣不忍看到百姓如此,才棄了文筆,帶著城郊諸人,踏上了甘石山。

他想著,盛京指望不上,越州已經是這等情況了,就算是死,他也要帶著百姓們有尊嚴的死。

沒想到來的是陳世子。世子是個好人,他救了越州百姓,也救了他。所以他說南梁還有希望,章淮太子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