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第二節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結構,與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截然不同。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結構並非由三個,而是由四個系統或層次構成。

這四個系統或層次,也就是無意識、前意識、意識和混沌意識。

此時,人的整個心理系統,處於一種非協調的、不平衡的紊亂狀態。

因而,具有錯亂的性質。

錯亂的極端表現,就是歇斯底里症狀(按:Hysteria,原字為希臘文,意指子宮,在精神醫學未發達之前,認為是女性獨有的疾病,其主要症狀是身體上區域性功能喪失,如雙手癱瘓,半身不遂,眼睛失明,耳朵失聰等,但在生理上卻一切正常,經由催眠或在自然睡眠的情況之下,症狀就會消失,也稱作轉化症)。

第三章 意象格局

第一節 人的意象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內驅力是什麼呢?

它,就是以生命衝動的本能傾向為基礎的人的意象。

人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由於人的意象作用的結果。

人的意象,是人的內心世界最為核心的東西。

意象,是推動或起動的因素,是激發有機體釋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

那麼,人的意象有哪些?

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的意象,可以概括為以下五種:

1。減少緊張狀態的意象;

2。討人喜歡、希望被人賞識和注意的意象;

3。求同的意象;

4。追求優越的意象;

5。追求自然和諧的意象。

下面,我們就分別來說明這五種意象。

一、減少緊張狀態的意象

人,作為有機體,生理上、心理上的欲求、外界的刺激,等等,都會使人產生生命衝動,從而,造成有機體某種生理上、心理上的緊張。

這種緊張,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導致人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種不平衡。

而有機體,則總是試圖維持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種暫時平衡,消除緊張狀態,或者,儘可能將緊張狀態降低到比較能夠忍受的水平。

這,就是人的最為原始的意象——減少緊張狀態的意象。

減少緊張狀態的意象,以生命衝動的本能傾向為基礎,與生俱來,是生命適應的基本形式。

減少緊張狀態的意象,就是推動一個人積極謀求自身生存,尋求安全、安定,避免恐懼、威脅(即“趨利避害”)的具有決定性的內驅力。

二、討人喜歡、希望被人賞識和注意的意象

儘管減少緊張狀態是人的天性,但從根本上說,由於人的自身能力的侷限,人,並不可能完全獨立地減少自身的緊張狀態。

人,或多或少地需要依賴其他人的支援、協作和幫助,才能最終減少自身的緊張狀態。

這,就使得人必然要與他人發生聯絡。

因與他人關係友好、默契,而獲人相助,逢凶化吉,得到利益,滿足願望;

因與他人關係淡漠、不友善,而受人推拒、反對、敵視、攻擊。

這些經驗,使人學會採取一種討人喜歡的、合乎時宜的、能為他人所接受的、可能同自己的“真正的”目的並非一致的行為,來爭取周圍的人對自己的注意、賞識和關懷,尋求與周圍的人建立互助合作的親密感情,以趨利避害。

這,就使得人的討人喜歡、希望被人賞識和注意的意象得以形成。

討人喜歡、希望被人賞識和注意的意象,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它是生命適應的初級形式。

討人喜歡、希望被人賞識和注意的意象,就是推動一個人按在他認為別人希望他那樣去做的方式行事的強有力的驅動力。

三、求同的意象

人,總是生活在社會和集團之中。

人,不能脫離社會和集團而孤立地生存。

人,必然要與社會和集團發生聯絡。

因與大家保持一致,而獲得社會和集團的好感、承認、接納、支援;

因我行我素、自行其事、獨來獨往、不合群,而遭受社會和集團的輕視、冷遇、譏諷、排斥。

這些經驗,使人學會採取一種與大家保持一致的行為,來迎合眾人,避免自己與所屬社會和集團之間的對立和不必要的摩擦,爭取自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