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燕雙飛”(《宮詞》)意。“人獨處,燕雙飛”,一是以燕的雙飛,襯人的獨處,足見其情緒落寞;二是以動襯靜,愈見其靜。詞前後各三句寫景,“老大”二句抒情。景靜情獨,而關鍵在抒情。“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李漁《窺詞管見》)。“蓋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則對鏡之際,悲喜隨之爾”(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六)。這裡極靜之景,正映襯了詩人心境之“枯”。但寫情並不粘滯,景中寓情亦若不見痕跡。寇準《江南春》詞雲:“波渺渺,柳依依”。這裡卻四用疊字:渺渺、暉暉、依依、離離,輕倩澹雅,韻味悠悠。雖景情俱表現出孤寂情緒,傷感的調子卻不重,這和王炎“不溺於情慾”的主張是一致的。
“怯寒未敢試春衣”。這句應上“老大逢春”,用語樸拙真實。本來“夾衫乍著心情好”(李清照),但對於已到“試春衣”之時因“怯寒”而“未敢”的七十五歲老人來說,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踏青”,指春日到郊野遊覽。古代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諸說(見秦味芸《月令粹編》)。後世多以清明節出遊稱踏青。“踏青時,懶追隨”。那麼去了沒有呢?結果似乎還是沒有去。因此想只要有點山野風味的酒食就可以了。“蔌”,蔬菜的總稱。《詩·大雅·韓奕》:“其簌維何?惟筍及蒲”。“餚”,葷菜。《楚辭·招魂》:“餚羞未通”。王逸注:“魚肉為餚”。這裡說蔌以“野”;餚以“山”,釀(酒)以“村”為宜,用字準確。既有聊遣情緒的一面,也有追求古風的一面。歇拍由外及內,以描述人的心態作結:“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痴”。既有野蔌、山餚、村釀,本想拚一醉,只是因為他擔心:“花不語,笑人痴”。把人雖老,猶想學少年人模樣的情懷,深切地表現出來,為全篇生姿添色。
這首詞寫“老大逢春”的“情緒”,絲絲入扣。上片平敘,重在以景襯情,景情相融,不露痕跡。下片寫人的活動,尤其“懶追尋”以後的種種心態,真實生動而富有情趣。“晚節漸於詩律細”(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本詞遣詞用字都頗用心,如開篇連用四個疊字句,渲染春光;“有誰知”,知呢?不知?感情深沉。人獨燕雙,將前人詩句化繁為簡,意蘊不減。以及“野”、“山”、“村”字都移易不得,具見精神。結拍用擬人手法,妙趣橫生,花也似知人意了,藝術上都是可取的。(艾治平)
南柯子
王炎
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豔溼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這一首描寫農民生產勞動的詞作。象這類題材的詞,在宋詞中是不可多得的。
上片,描寫農村秀麗的風光。前三句:“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豔溼啼紅。”彤雲密佈,山色陰暗,天下著濛濛的細雨。花朵上,水氣聚成了晶瑩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裡含著淚珠,奪眶欲出,令人十分愛憐。作者攝取了這樣一個特寫鏡頭,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一幅田園風景圖。北宋大家蘇軾,在《浣溪沙·徐州石潭謝雨道中作五首》中,對農村曾有過一些風景畫似的描繪。“照日深紅暖見魚”寫出了晴空麗日,日照碧溪,魚兒歡快遊弋的圖景:“麻葉層層蔴葉光”,繪出雨過天晴茂密的蔴葉層層泛著亮光,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蔌蔌衣巾落棗花”,描寫出甘霖過後,連棗花落到衣巾上“簌簌”之聲也聽得真真切切的一線綠野風光。這裡的“數枝幽豔溼啼紅”,描畫的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田園景色。其生花之妙,不亞於蘇軾。
但是,詞人並沒有完全被這迷人的田園風光所陶醉。他把筆鋒一轉,奉勸人們“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不要因為風風雨雨摧殘著美麗的花朵,而愁悵滿懷,作無病呻吟。繪景生動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個字,三平韻,卻跌宕起伏,清新自然,從而,為下片作了很好的鋪墊。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繪出農民在田間生產勞動的情景。過片“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戴著蓑笠的農民,天天清晨早出,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田間泥濘的溝渠和田埂。然而,“人間辛苦是三農”。春耕、春種、秋收,是農民們一年中最辛苦的三個季節。結句點題:“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農民們終年辛勞,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個豐收的年成!他們是沒有閒情逸致去賞花、憐花、惜花的。前後片上下呼應,表現了作者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