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
下闋著重抒寫詞人悲苦心情。“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是說:投宿旅店輾轉不能入睡,冷森森的寒夜往往顯得更加漫長。夜正長、不成眠,詞人心中一定是波瀾湧起了。“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淒涼”句尾在全詞之尾,份量沉重,詞人僅用“江左”、“中原”兩個地域性的詞語,便把藏在胸中的積鬱、悲苦之情全部傾瀉出來了。“江左”,即江東,因古人在地理位置上以左為東,具體指長江下游以東(今江蘇、浙江)一帶,亦即南宋王朝的都城臨安(今杭州)所在的地方。“中原”,廣義而言,指長江以北黃河流域,狹義則指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帶,因它地處古九州的中部,有天下之中的說法,這裡既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所在地,也是詞人出生、成長之地。呂本中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待到金人入侵北宋王朝隨著徽宗、欽宗之被俘而覆滅之時,他正四十三歲。俟後他便離中原而來江左,在高宗駕前供職,欽賜進士出身。聯絡作者的這段經歷,便完全可以理解這裡所流露出來的無限悽苦、悵惘的感情,絕非無病呻吟:往日只聽人說江南風光無限,現在身處江南,沒想到懷念中原的思歸之情卻無法抑制,愈益熾烈,轉而覺得江南景物到處都是一片淒涼。
該詞就內容而論,寄託了作者對北宋王朝一統天下局面的懷念,儘管他也因反對奸相秦檜賣國求和而罷官,但全篇除了僅僅寄哀情於景之外,卻沒有與他同時而稍後的愛國詞人陸游、辛棄疾那種直抒“撫時感事”之慨的豪放風格,這便是作者的思想侷限之所在。
這首詞語言清婉,構思精巧,似乎詞人在信手拈景、隨意著墨便使情與景自然交融,從而產生了感人至深的效果。(韓秋白)
酹江月
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
胡世將
神州沉陸,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塞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
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閫外何人,回首處、鐵騎千群都滅。拜將臺欹,懷賢閣杳,空指衝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胡世將這首《酹江月》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南宋詞大都作於東南半壁,出於西北川陝前線的絕少。乾道八年(1172)陸游從軍南鄭,秋日登高望長安南山賦《秋波媚》諸詞,為南宋詞傳來了西北邊塞的鼓角之聲。胡世將此詞,《全宋詞》從《陝西通志》錄出,比陸游諸詞要早三十餘年。紹興九年(1139)七月,在陝西與金對壘七年的南宋名將、川陝宣撫使吳玠卒後,胡世將代領其職,統率陝西諸軍,保衛川蜀門戶。詞題雲“秋夕興元使院作”,當作於胡世將自成都初至興元時。興元,秦時名南鄭,為漢中郡治所在,今為陝西漢中市。建炎二年(1129)張浚首任川陝宣撫使,即治兵於興元,上疏言:“漢中實形勢之地,前控六路之帥,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此後歷任川陝宣撫使,就常以興元為駐地(吳玠則移治於河池,今甘肅徽縣)。第二,紹興八年,趙構、秦檜與金和議,反對和議的丞相趙鼎、參知政事劉大中等俱遭罷黜,上書請斬秦檜之頭以謝天下的胡銓還遠謫嶺外。當時這場重大的和戰之爭見之於大量的奏疏,反映在詞中可惜不多。藉詞以表達主戰反和的,自然應首推岳飛的《小重山》。胡世將此詞痛惜“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亦以鮮明的態度反對屈辱的和議,足為嶽詞的後繼,與東南的愛國詞桴鼓相應,聲氣相通。而且,胡世將以方面之任主戰反和,並非徒為空言。紹興十年五月,金人破壞和議,分兵二路南下西進。西進的一路直趨陝西,所至州縣迎降,遠近大震。諸將中有建議放棄河池以避金人兵鋒的。胡世將憤然指所居帳曰:“世將誓死於此!”決不後退半步。他依靠吳玠之弟吳璘,屢挫金兵,使金人由是不敢度隴。對於保衛西北戰線,胡世將是立了一功的。他以實際行動實踐了此詞所表示的反對和議力主恢復的志向。由於上述這兩點,在南宋初年的愛國詞中,這首《酹江月》就值得一提,不應讓它湮沒無聞。
此詞為感時而發,指斥和議之非,期待真有抱負才能的報國之士實現恢復大業。它用東坡赤壁懷古韻,此詞亦可稱“興元懷古”。不過東坡赤壁詞主要追懷周瑜,此詞則追懷與當地有關的好幾個歷史人物。一、“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項羽入關後分秦地為三,後因稱關中為三秦。漢家三傑,就是輔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張良、蕭何與韓信。劉邦於秦亡後封為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