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簾子看看庭院裡的景色吧!多美好的春之晨呵!露珠兒在葉子上,在花心裡,聚攏成一團一簇,然後又一滴一滴往下淌,弄得地下的泥土都汪上一灘水了。再往樹上看,原來梧桐樹到處茁出了新芽,樹梢頂上的枝條好象一下子長高了許多。這景象,引起人們多強烈的遊春念頭呵!

“清露晨流”兩句,原是從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賞譽》裡引過來的,卻又頗得詞評家的稱賞,認為用得恰切,確是詞裡的俊語。這八個字,恰好能透出一種新鮮的氣氛,暗示天氣開始向好的方面轉變了。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她凝神望著眼前的景色,陡然覺得非常高興了。煙霧正在一點一點地消散,升得很高的太陽偶爾從雲縫中探出半面來,於是滿院子忽然充滿了日影。有點放晴的味兒了!這是多少天來沒有過的呵!

於是她索性站著不走,象監視似地瞧著這薄薄的煙霧,淡淡的日影;瞧著這初引的新桐以及滴瀝的晨露……她要看看今天是不是真的會晴朗起來。

以上,曲曲折折,反反覆覆,就是整首詞所要描寫的人物的行動及其幽隱的心理。你看它一層一轉,一轉一深,把少婦在此景此情中的心理及其變化刻畫得多麼細膩,多麼真切。這種閨閣筆墨,豈能是心粗氣浮的男子漢所能夠描摹得出的!(劉逸生)

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永遇樂》是敘述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它寫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時宋金雙方都已暫停交戰,南宋臨時首都出現一片昇平景象,在過節的日子裡,人們又可以熱鬧地玩樂了。此詞寫的不是她什麼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節日,她不願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間遊玩,寧肯呆在家裡聽聽人家笑語。事情本來瑣細,可是透過這樣一些微細情節,卻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歷盡滄桑以後的晚年的悲涼心境。

這首詞一開頭就設下三個疑問。從這三個設疑中,人們正可看出一個飄泊者的內心活動,它是從一顆飽受創傷的心靈發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節,太陽剛好下山,和太陽正好相對的月亮就從東方升起來,它透出輕紗似的雲靄,恍如一片渾圓的璧玉,晶瑩可愛;西邊低空,太陽卻象是熔開了的金塊,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麗極了。人們都知道,這樣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燈的好機會,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個晚上了。

可是,她卻別有心事。看了這天色,突然湧出了“我如今是在什麼地方呵”的詢問。

這真是情懷慘淡的一問,是曾經在繁華世界度過多少個熱鬧元宵,而今卻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滄桑之客的特有問號,更是帶著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懷而發出的問號。

下面再寫兩景,點明春天。“染柳煙濃”,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葉才剛出芽,因為天氣較暖,傍晚霧氣低籠,柳便似罩在濃煙之中。“吹梅笛怨”,此時梅花已開殘了,聽見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於自己心情憂鬱,所以聽起來笛聲悽怨。雖然春色很濃,她心裡卻浮起又一個疑問:“這時節,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還能去欣賞嗎?這個疑問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對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是邀請她外出的人說的:“難得的元宵節,還碰上難得的好天氣,還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樣回答的?“天氣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難道不會忽然來一場風雨嗎?”這時候她的心情實在不便明說,只好臨時拿這句似有理似無理的話來搪塞。然而這話又正好反映了她經歷了國家和個人的巨劫之後,自此便懷著世事難料,橫禍隨來的疑懼心理了。

以上三個問號,確能真實地寫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嬌》裡的)那種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動一靜,非常鮮明。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