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三月桃花,卻又不像桃花那樣紅花滿樹冠若雲霞,故詞中有“小桃花”之說。“霜蕊破霞臉”,霜,借喻白色,白色的花蕊;霞臉,紅色的花瓣好似仕女紅紅的俏臉。兩個巧妙的比喻作為對其細部的描寫,直將其形、神、色描繪得惟妙惟肖,猶如工筆細描一般。“何事淵明風致,卻十分妖豔”。淵明,即陶淵明:風致、風範、韻致;妖豔,“妖”,豔麗、美好,而“妖豔”一詞則有“豔麗而於莊重”的意思。此句的理解為全詞之關鍵所在。詞人追慕陶淵明歸隱山村、遠離塵囂的傲岸品德與高潔志趣,他也企望能夠像陶一樣田園歸隱、固守本性、賦詩作文、美名千古。他讚美紅菊,把紅菊的風致與陶相提並論便是最好的說明,但“何事”二字卻與此義又有所矛盾。何事,“為什麼從事”之意,即是說紅菊你為什麼像陶淵明那樣的風範呢?再加上後面卻十分妖豔”句,就透露出了其真正含義:他之所以田園歸隱乃是開勢所迫實出無奈,故仍嚮往著某一天能夠出仕朝廷為國效力。紅色,本身代表著熱烈、奔放,與田園歸隱顯然是極不協調的。本詞上闋中的“金英冷淡”亦有寓意朝廷人才寥落,慨嘆自己懷才不遇的伏筆。可以說,作者正是這種“出世”與“入“世”的複雜矛盾心境下託物言志,抒發情懷而寫下此作的。
自陶淵明之後,凡詠菊者無不奉其為詠菊之鼻祖,本詞中“東籬”、“小桃花”(陶有《桃花源記》)、“淵明風致”等一系列詞彙、意象,也說明了這一點。隨著這些意象的展開,紅菊的諸多不凡特徵與作者的複雜矛盾思想漸次表露而至清晰,卻又分寸適度,露而不直,給人以思索想象的迴旋餘地。在創作手法上,本詞故設懸念,欲揚先抑;詞彙色彩鮮豔,運用典故嫻熟自如,全詞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的印象,是一首格調高雅,耐人咀嚼尋味的詠菊精品。(周荃)
西河
天下事
王埜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千古恨,吾老矣。東遊曾吊淮水。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搵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裡,望長淮、猶二千里。縱有英心誰寄!近新來、又報胡塵起。絕域張騫歸來未?
這首詞從詞中“千古恨,吾老矣”看,當是詞人的晚年之作。表現一個愛國老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起句醒目突出,詞人對蒼天發問:怎忍心把天下事弄到“如此”地步!這裡所說的“天下事”,即當時的國事。當時的國事到了什麼地步呢?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朝廷昏聵,志士抱負難展,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詞人看到這種慘痛的現實,不由得不提出這樣的詰問,這是詞人長期鬱積於胸的憂憤的傾訴,也是詞人熾熱愛國的情感的流露。“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關於獻陵圖事,據《續資治通鑑》第一六八卷載:理宗端平元年(1234),“詔遣太常寺主簿朱揚祖,�門祗候林拓詣洛陽省謁八陵”,“甲戌,朱揚祖,林拓以八陵圖上進。帝問諸陵相去幾何及陵前澗水新復,揚祖悉以對。帝忍涕太息久之。”獻陵圖意在提醒人們不忘故國,早日恢復中原。可是現在又有誰能像朱揚祖、林拓那樣,提醒君王不忘故土,抗敵復國呢?這樣的人物不見了。想到這裡,詞人鬱積於胸的憂愁,杳無盡頭”。“結愁不己”。“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由於南宋統治者置國家安危、民族生存於不顧,志士一腔報國的豪情壯志只好化作了塵土,最終老死荒丘。
換頭處以“千古恨,吾老矣。”承上啟下。“千古恨”是緊承上文而來,是全詞的點睛之筆,它概括了詞人理想破滅的舊恨新愁。由於豪氣化為塵,白骨委黃葦,這就給志士留下了永難彌平的終身之恨了。這裡有身世之感,有家國之痛。加以現今年老力衰,便更是感慨萬千了。以下是一系列對往事的追憶。詞人曾東遊淮水,憑弔英雄;也曾登臨江寧府(今南京)城內的繡春臺,但每登每搵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詞人登臺獨酌,借酒澆愁,面對凜冽的西風,傾聽著如吼的驚濤的拍擊聲,頻頻撫著身邊攜帶的寶劍。這一細節描寫,再一次告訴人們,我雖年老,還願發憤圖強,為國效力!
然而儘管詞人雄心未已,豪情滿懷,眼前的現實卻是“只今袖手野色裡,望長淮、猶二千里。”詞人不僅年老了,而且失勢丟權了。據史載:“理宗寶祐三年(1255)籤書樞密院事王埜罷。”(《續資治通覽》174卷)他成了一個無法抗敵,只能袖手旁觀的在野之人。這樣一個被迫身居局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