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一開始“東風”二句,為春睡渲染氣氛,寫東風吹拂柳條,春日漸長,雨後斜陽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時光。接著“杏花”兩句,枝頭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銜沾花的泥土築巢,猶自散發著微微的香氣。由景而人,美人面對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難再,自然無心紅妝,不得不陷於春困矣。這兩句與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句頗有相似之處,但寫得更為雋永。王國維《人間詞話附錄》說:“溫飛卿《菩薩蠻》‘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少遊之‘雨餘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雖自此脫胎,而實有出藍之妙”。
詞的下片寫女子枕畔難眠所見到的景象。“寶篆”二句寫她長時間失眠,直到篆香銷盡,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瀟湘所致。“寶篆”,蓋今之盤香。秦觀《減字木蘭花》曾有“斷盡金爐小篆香”句。“雲鎖”,指屏風上所畫的雲霧瀟湘圖,雲鎖,則迷不可見。詞的歇拍“夜寒”二句,具體描寫夜深寒氣襲人,女子無法再進入甜蜜的夢鄉,只有思前想後,輾轉反側。(董再琴)
行香子·樹繞村莊
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它一反作者其他詞中常有的那種哀怨情調,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人以輕鬆愉快的美的享受。
詞一開始“繞樹”兩句,寫所見爛漫春光。詞人先從整個村莊寫起。村莊的周遭,層層綠樹環繞;村子裡的池塘,水已漲得滿滿的與池岸齊平了,顯然這是春到農村的標誌。接著“倚東風”兩句,是描寫詞人乘著溫和的春風,興趣正濃地信步漫遊村莊,欣賞著春天的風光,表現了詞人喜愛農村景色的神態。“小園”二句,寫詞人在漫遊中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園所吸引。看上去園子才那麼一點點大,但卻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麼,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紅”三句,寫紅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黃色的菜花,正是這些絢麗的色彩,濃郁的香味,才構成了春滿小園的誘人圖畫。
詞的過片“遠遠”四句,詞人移步小園轉向遠處一帶的圍牆,在牆內隱現出茅草小堂。在牆外小橋流水不遠,飄揚著一面青色酒旗,顯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這幾句頗似辛棄疾《鷓鴣天》詞中:“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寫詞人突然萌發了酒意,賞春也須酒佐興,然後乘著一時的興致,再步行著翻過東邊的小山崗。詞的歇拍“正鶯兒啼”三句,承上兩句意脈,即翻過小山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鶯啼燕舞、蝴蝶採蜜忙。它們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園來,是別一種春光。(董冰竹)
水調歌頭·砧聲送風急 中秋
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文如其人,要了解米芾的詞,就得先簡單地瞭解一個米芾的為人。米芾,字元章,宋代大書畫家。據《揮麈後錄》記其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順時。這首詞就是借賞中秋之機,表白他為人的高潔。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砧聲”、“蟋蟀”為秋天典型的象徵景物。砧上搗衣遠寄徵人,表明氣候轉寒了;牆邊蟋蟀鳴叫,也是一種觸發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為了突出“砧聲”,增強秋的感覺,屬倒裝句,寫詞人先是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後才覺彷彿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也是先聽到蟋蟀鳴叫,而後才意識到時令已進入高秋季節。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名句,從此,“見落葉而悲秋”,便成為文人一種傳統的心態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傷感的秋景的幽雅,正顯示出詞人的高潔與曠達。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倍覺不勝幽。”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會給人帶來秋意,所以詞人說,讓酒杯裡的好酒,把淒涼的情調收起來,就會感覺到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結句:“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