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於是說:“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其實這也 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論”哲學的

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當然,如果忽視了矛盾發

展的一面,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經形成的時候,比

如說階級鬥爭已經退居為次要矛盾,經濟問題上升為主要 矛盾的時候,仍然緊緊抓

住階級鬥爭這個“綱”不放,那當然 “萬目”都不張了。相反,如果適時地根據客

觀情況的變化,矛盾的發展轉化而進行調整,在經濟問題已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了

“當務之急”的時候,及時地抓住經濟建設這個綱,“以經濟建設 為中心”,那“

萬目”也都自然會張開了。

國家的情況是這樣,個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樣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

的,要同時進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開花是不可能的。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地吃”,

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個時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像滾雪

球一樣,不斷取得成效。

總而言之,“當務”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還是用我們曾經提到過的話來說,

當我們朋友、同事、同學問互相見面時總愛問:‘最近忙什麼?”但願你所忙的,正

是“當務之急”,是“西瓜”而 不是“芝麻”,當然,更不要是自己也說不清道不

明的“莫名堂”的事情。

下一篇(春秋無義戰)

盡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篇,內容仍然很豐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節和名言警

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書選15章。

春秋無義戰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 ①不相

徵也。”

【註釋】

①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在這裡不是“敵對”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

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

【讀解】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

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

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

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

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 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

點與孟子 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

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

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盡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篇,內容仍然很豐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節和名言警

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書選15章。

春秋無義戰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 ①不相

徵也。”

【註釋】

①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在這裡不是“敵對”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

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