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了這一步,則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愉快。

問題倒是在於,這樣的啟發式教育,要求老師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必須是一等

一的高手,而不僅僅是眼高手低的裁判員。

中道而立,談何容易?

但總歸是努力的方向罷。

下一篇(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盡心上

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譯文】

孟子說:“天下政治清明的時份,用道義隨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時候,用生

命捍衛道義。沒有聽說過犧牲道義而屈從於他人的。”

【讀解】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則見”(《論語·泰 伯》),就是“邦

有道則仕”(《論語·衛靈公》),也就是,“達則兼 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

但“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卻似乎比“無道則隱”,“邦無道 則可卷而懷之”

和“窮則獨善其身”來得要壯烈一些,而大有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

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的意思了。

殺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意思來理解,“無道則隱”,“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和

“窮則獨善其身”也可以說得上是“以身殉道”的表現,因為這樣做是為了“道”而

捨棄了自身的所謂“前程”,只不過沒有捨棄生命罷了。

只要不屈志變節,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這雖然也沒有“殺身”,而只是“獨善其身”,但卻是不願以道殉人的典型。

雖無壯烈,卻也大義凜然。

下一篇(求教必須虛心)

盡心上

求教必須虛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②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 挾故而問,皆

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註釋】

①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學。②挾(Xie):倚仗。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 可是您卻不回答

他的問題,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問, 倚仗著自己年

長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

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讀解】

至於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兩種,孟子點到為止,並沒有明說。 朱熹《集註》引

趙氏說:“二,謂挾貴,挾賢也。”那也就是說,他倚仗自己是國君弟弟的地位權勢

,倚仗自己很能幹,很了不起。

其實,滕更到底倚仗什麼,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為什麼對這

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這一點,孟子在論交朋友的原則時已經說過:“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

挾也。”因此要“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萬章下》)交朋友是“

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夠摻雜長、貴 兄弟權勢等外在的因素,摻雜了這些因素,

所謂的友誼也就不純 了。同樣的道理,求教於老師門下,目的是為了學習知識,切

磋 學問,教學相長,因此,也不能摻雜貴、賢、長、勳勞、故舊等 外在的因素,一

旦摻雜了這些因素,就會如朱熹《集註》引尹氏 所說:“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

,所以不答也。”所謂不專,也 就是指心不誠,求學心不誠,怎麼能有所收穫呢?

所以孟子不予 回答。而這種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 誨之

而已矣”呢?(《告子下》)

說起來,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