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讀解】

治國平天下是人間的賞心樂事,也是儒學外治(與內修相應)的最高境界。但

對於真正的君子來說,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仁義禮智根於心,清和潤澤顯於外才是

本性所在。

孟子所描述的,是一個胸懷高遠,雍容大度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與內在靈魂

統一,表裡如一,通體流溢著生命的光輝。

想來,即便在儒教中,這也不過是一個理想人物罷了!

因為他已超越了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就像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站在高高

的山上,睥睨著人類。

但他不是超人,因為他並沒有離開人間,沒有上過查拉圖斯特拉那座山。

下一篇(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盡心上

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疇①,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 或禮,財不叮

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 大,無弗與者,至足矣②。聖人治

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 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註釋】

①易其田疇:易,治,耕種;田疇,田地。②矣:這裡的用法同 “也”

【譯文】

孟子說:“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飲食有 一定時候,費用

有一定節制,財物便用之不盡。老百姓離開了水 與火就不能夠生活,可是,當有人

黃昏夜晚敲別人的門求水與火 時,沒有不給與的。為什麼呢?因為水火都很充足。

聖人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了. 老百

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讀解】

這一段與孔子“先富後教”,以及孟子自己在《滕文公上》裡 論述“有恆產者

有恆心”的思想是相通的,而與《大學》所論 “德本財末”,孔子所論“放於利而

行,多怨”,(《論語·里仁》) 以及孟子自己所論“以義治國,何必言利”(《

粱惠王上》的觀 點則有些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反映出儒家學說在政治和經 濟

問題上的矛盾和困惑。“先富後教”、“有恆產者有恆心”和這裡 所說的“聖人治

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都表現了儒學抓經濟基 礎的一方面,而“德本財末”、“

放於利而行,多怨”,以及“何必 言利”的觀點則表現了儒學重政治,重教化的一

方面。孔子也罷, 孟子也罷,儒家先賢們的確在不同的時候和不同的場合下有不同

的側重和說法。所以,我們可以把以“德本財末”和“先富後 教”為代表性說法的

兩種思想看作是儒學在治國問題上的一對矛 盾對立範疇。至於這一對矛盾對立的範

疇是否得到過“統一”的 解決,從理論上看,儒家的先賢們似乎沒有作過這方面的

專門論 述,而我們的感覺,他們總的傾向上還是更偏重於政治,偏重於 教化方面的

。從實踐上看,在不同的時代,不用的社會時期內,情 況有所不同。但總的說來,

政治與經濟作為對立統一而又相輔相 成的兩極,對它們的不同側重似乎貫穿了中國

社會歷史發展的各 個階段。直到今天,我們不也還在探討這個問題嗎?從“政治是

統帥,是靈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到“以經濟 建設為中心”而又

要“談政治”,使我們感到,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的確是我們怎麼也擺脫不了的一

對矛盾對立而又應該得到統一的 施。至於怎樣來使它們得到統一,則是一個非常復

雜、因而不 是我們這裡可以置一辭的問題了。

當然,從這一章,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孟至少不是空談 “禮義興邦”的迂夫

子罷,雖然後世不知出了多少迂腐的儒生!

下一篇(觀於海者難為水)

盡心上

觀於海者難為水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①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 者難為水,遊於

聖人之廠工者難為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