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高宗知人善任,對將領的排程甚為得當,這是當時取得軍事勝利的關鍵。
扶余等城下,李勣揮諸軍包圍平壤。月餘,敵軍無力再戰,遂開城投降。
總章元年十月,唐軍勝利回長安。十二月,高宗、武后在龍首山的含元殿舉行了受降儀式,赦免了高麗王高藏等君臣,並封授了唐官。高麗五部、六十九萬戶,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以安東都護府統轄。
第二年十二月,老將李勣病故,享年79歲。臨終前他說:“我十餘歲作賊,是逢人必殺的無賴賊;十四五歲是難當賊,不高興就殺人;十七八歲是佳賊,臨陣才殺人;二十歲是大將軍,用兵救人不死。”'《資治通鑑》,卷101,總章二年十二月。'
李勣也是人們熟悉的隋唐人物,他原名徐懋功。幼時與李密、王伯當等人起事反隋,後投唐為李淵賜姓,遂名李勣。用他自己的話說,從一個盜賊官至宰相,七八十歲掛帥平定高麗,功高蓋世。既死,詔令以特殊功勳陪葬於太宗昭陵,封其墳丘如陰山、鐵山、烏德鞬山的模樣,紀念他掛帥遠征的大戰役。
朝鮮平定僅二年,西部烽煙又起。咸亨元年(670年)夏四月,葉蕃攻陷西域十八州。時稱“二聖”的高宗、武后派薛仁貴、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率西征。
吐蕃與文成公主的歷史國人無不知曉。那是貞觀八年(634年)的事,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各部,建都城於“邏那城”,即今拉薩市。松贊干布遣使納貢向大唐求婚,太宗送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築城,建宮殿。自此以後,唐、土關係密切起來。高宗永徽年間,文成公主派使至大唐,要求高宗派遣養蠶繅絲、造酒、製造紙墨等工匠,得到許可。
時過不久,則向唐朝西部邊區進犯,迫唐朝再度用兵西北。
薛仁貴率大軍先行,輜重隨後。唐軍在積石河口大敗吐蕃兵,但軍需輜後果全部被吐蕃奪走,只好退守待援。唐軍失去軍需糧草,無力作戰,被吐蕃大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只得與吐蕃妥協,率殘兵東歸。薛仁貴、郭待封等主將皆被除名。
儀鳳元年(676年)八月,吐蕃又犯疊州(今甘肅迭部縣),時稱天皇、天后的高宗和武則天令宰相劉仁軌出師,但受朝中李敬玄掣肘,則以李代劉前往。李敬玄毫不知兵,與敵兵初戰即潰,在危機關頭,賴百濟降將黑齒常之率數百人襲擊敵軍後路,方使唐兵得救。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再次進犯。被提為武衛將軍的黑齒常之在河源擊敗之。高宗武后再提他為河源軍經略大使。他在河源一帶屯田,並建烽火臺戌所70餘座,以防吐蕃。吐蕃頗畏黑齒,竟不敢進犯河源。
究竟怎樣理解高宗和李勣的對話意思呢?一定是兩方面都有,武則天剛剛指揮了撲滅關隴集團的殲滅戰,殺掉了許多重臣大員,株連、清除了關隴集團盤根錯節的大小官吏。嚴酷的政治鬥爭,必然帶來一時蕭條如九秋的政治現象。另一方面,被關隴集團把持多年的朝政被武則天解放了,她向大多數地主知識分子開放了政治。有才能、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進入仕林;有一孔之見解者,可以向諸部門提見解。官員們沒有太大意見,這就是李勣回答的沒得可諫了,自然也就沒有人把官帽子摘下來,碰頭出血的勸諫了。這樣分析估計不會偏離史實太大。打個比方哪:粉碎“四人幫”後,國家百廢待舉,人民歡欣鼓舞,都會搞改革了,誰還想著如“右派”們那樣,拼著小命提意見呢?
但武則天心裡有數,誰好誰歹,她像明鏡。幹得好的,忠於任事的,她就賞;對那些奸詐之官,犯了法,她也不會輕饒。如經常勸高宗賞罰要分明,認為國家大事“唯在賞罰分明”。宰相盧承慶是顯慶四年由武則天提拔上來的,是個博學多才的幹員,原是度支部尚書。在貞觀年間做戶部侍郎時,太宗向他詢問歷代戶口的數目,他從自有國家以後,歷朝歷代的戶口多少,滾瓜爛熟地背了下來,都有其依據。太宗漢為奇人。後為褚遂良排擠,鬱郁不得其者。武則天聽說他有才幹,把他先用為度支尚書,再提為宰相。顯慶五年七月,他竟在度支問題上出了問題,御史臺官員彈劾他“科調失所”'《資治通鑑》,卷200,顯慶五年七月。'。看來是個業務問題,估計出的問題不小。看到劾表後,高宗很為難,因為這個人是武則天提拔的,而且提升很快,任職不及一年。但武則天知道後請求高宗按章處理,當即被免了官,貶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
左相許圉師,位高品重,才幹卓越,高宗和武后都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