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五十個名額全部拿下。
然而秦峰琢磨的並不是這五十個名額,就算舉孝廉後,任職方面:中央以郎署為主,再遷為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官一路做到九卿就需要十幾年。在地方的則為令、長、丞,再遷為太守、刺史州牧,幾十年都做不到頭。
秦峰琢磨的是天下的真英才之士,若是有頂級的謀士大才前來迎考,哪怕只有一個,秦峰也就發達了。
所以,在諸位士族家主教訓子弟忤逆的時候,秦峰已經將天下會試的詔書檄文大漢各地郡縣。秦峰深知凡事都要有搶眼的噱頭,這才能夠吸引人們的主意。於是,他就請命漢獻帝,將這一次的會試命名為“天下第一文舉大會”。
自古文無第一,然而有朝廷的認可,天下第一文舉大會的狀元,就是第一!這名頭實在是響亮,天下各地有才能的馬上就被吸引住了,發誓一定要參加這天下第一的文舉大會,就可一考成名,光宗耀祖。
當然,這其中有極個別的,秦峰做夢也想不到的大才之士,抱著心中的理想,整理行裝,邁上了北進的征途。
“北上,去鄴都!”成了時下文人的口號,於是三五成群,或是獨行,天下文人開始向鄴都匯聚。
諸侯聞知此事後,肝膽俱裂,他們從其中發現了一個,秦峰當時都沒想起來的歹毒的計謀。
“秦峰這是要藉助朝廷的名頭,挖空天下有才的學子聚到他的帳下,今後還有何人為諸侯治理政務!”曹操疾呼道。
然而諸侯們的根基,建立在士族輔佐之上,他們無法用強硬的手段阻止士子的北上,只能眼睜睜看著治下文人流失。但是諸侯也有自己的計劃,並且驚人的相似,就是派出密探帶著大量的票子,前往鄴城,尋機拉攏人才為自己所用。
建安二年,五月,天下文人墨客匯聚鄴都,摩拳擦掌,準備爭奪天下第一的稱號。老一輩的不好意思出面,所以幾乎全是年輕人。
秦峰就此佈告,五日後初試,十日後會試,二十日後將在新建成的未央宮宣德殿,殿試。選出狀元,探花,榜眼,並四十七名進士。
在皇宮考試,天下文人激動不已。
但其中有三人,深知大漢已經走到了盡頭,來日新主必定君臨天下,他們要一展抱負,真正的魚躍龍門。然而,他們也不會貿貿然自薦,顯然一個天下第一的頭銜,一定會得到新主重視的。(未完待續……)
PS:感謝:他不懂、面具下的幽靈兩位兄弟的月票。
第四百二十二章 初試偶遇
鄴城成為了東漢新的都城,趁著這次文人大考的機會,各地世族名家紛紛會聚到這座都城。讓鄴都這座繁華的大都市完成了最後的脫變,真正成為東漢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
世家大族來到鄴都後,紛紛購置房產,一來為自己家族的學子提供安靜的備考環境,二來也作為自己家族在新都城的地點。作為世家大族來說,若是在都城沒有產業,還稱什麼大族!
於是,這些有錢的大族定居鄴都,一定程度上繁榮了鄴都的經濟。最顯著的一點就是,鄴都房地產價格幾何數增長,番了幾十倍。由於秦峰治下官府吏治清明,世家大族無法與官府勾結,強賣強買百姓的產業。於是乎,大漢的百姓,第一次狠狠宰了世家大族一刀。從臉色蒼白的世家大族手中接過錢物後,歌頌著丞相的功德,揚長而去。
有了眾多世家大族加入到鄴都,鄴都的商業開始了又一次的大發展。
秦峰沒想到召開一次文舉大會,還能帶來這麼多的好處,他偷樂的同時,為了表明自己對這次天下第一文舉大會的重視,就將自己丞相府拿了出來作為會試的會場,鄰近街區的大宅並在一起,作為初試的會場。
並請出自己的老丈人蔡邕老爺子,作為此次大會的主考。蔡邕乃是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親手書寫六經,工匠刻成石碑立於太學之上,因此可為是天下士子之師。他作為主考,眾望所歸。
令秦峰沒想到的是。孔融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原來他被劉備迫害失去北海後。大病了一場,在山林隱居了很長時間後。得知秦峰迎帝與鄴都,就急匆匆趕來了。
孔融是孔子的子孫,秦峰可不敢怠慢,馬上就封為太中大夫,出任這次文舉大會的副主考。
作為朝廷的大考,不能沒有朝廷重臣參與,於是秦峰親自作為總考官,參與到文舉大會之中。
自此有大賢之人出山,又有當朝宰相列席。只要考中,可就是丞相大人的門生了。文舉大會的份量,頓時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