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4部分

起步太順生幻覺

然而,閃電戰在征服歐洲的同時,卻還有另外一個聽起來不那麼好聽的叫法:“窮人的戰法”。若問閃電戰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名號,還得回到古德里安創立這套戰法的初衷上來——德國是個資源小國。

閃電戰所以能夠成型,依靠的是坦克、飛機的集中使用,而想要開動這些鐵傢伙需要耗費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不巧的是,在幾項重要的戰略資源中,煤炭德國有的是,鋼鐵和有色金屬也不缺,但偏偏石油極其匱乏,本土石油年產量只有幾十萬噸,對於上千萬噸的石油消耗量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更別說打一場以石油為核心的閃電戰了。為了搜刮石油資源,納粹德國在戰前多方出擊,力圖多囤石油:一是從僕從國羅馬尼亞那裡進口;二是以出口技術和在政治上讓步作為條件,購買蘇聯的石油;三是自己花高價用煤炭合成。應當說,雖然費了如此心機滿世界搜刮,找來的石油存量依然不夠德國闊闊氣氣地打一場常規戰爭。截至1939年開戰後,德國的石油存量僅有240萬噸。德軍統帥部曾經做過估算,這點庫存僅夠和平時期消耗3個月左右,如果全面開動戰爭機器則更慘,可能只能維持戰爭正常進行一個多月的時間,是名副其實的“月光族”。

捉襟見肘的石油困局決定了德國在二戰中拖不起的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德軍在二戰初期那些“秒殺”敵國的戰績,其實是被逼出來的——由於知道自己在石油儲備方面的“月光”屬性,在蘇德戰爭開打之前,德軍參謀部在制定入侵各國的作戰計劃時都以一個月為週期。中心思想就是在結束一輪攻勢後停下戰爭機器歇一歇,囤點油,準備下次攻擊。

不過,天算地算,恐怕連德國人自己也沒算出閃電戰在歐洲打得如此順手,由於被侵略國家突然死亡,再加上蘇聯對於德國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夢魘一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譚。據英國史學家邁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國陸軍和空軍突襲波蘭。因為作戰迅速,戰事較短,共消耗石油約15。5萬噸,低耗能地實現了佔領該國的目標。次年,德軍進攻挪威、丹麥和西歐戰役,只用了不到50萬噸石油,加上該年度頭四個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萬噸,德國從發動戰爭至法國投降,消耗總量不足150萬噸。德軍原先估算,征服歐洲的作戰可能要花費500萬噸的石油,如今卻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喜訊是,德軍從歐洲各處掠奪到不少於150萬噸的石油,單是這些就已經足以彌補此前的戰爭消耗。到了1940年,德國石油儲備一度衝高到500萬噸左右,這個家底成了德軍發動對蘇聯作戰的底氣。希特勒顯然妄圖透過這場戰爭,據蘇聯的石油為己有,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吃油難”的問題。

閃電戰的出奇順利,給德國釋放了一個錯誤的訊號,認為戰爭可以在低能耗的狀態下持續進行下去。然而,正是在蘇聯戰場上,閃電戰遭遇了它的剋星。

利器最終變絞索

由於蘇聯領土過於廣闊,道路交通又不及西歐良好,德軍不得不把寶貴的油料浪費在運輸過程中。這個時候,閃電戰遭遇了一個始料未及的悖論——德軍的裝甲叢集的確可以重複在西線上演過的大縱深穿插推進,但在遼闊的俄羅斯平原上,這種戰術使用得越多,就意味著油料消耗越快,給後勤補給造成的壓力越大。其結果是,閃電戰從德國原先賴以立足的“神兵利器”蛻變為套在德國自己脖子上的絞索,實行得越成功,絞索就勒得越緊。

到1941年底,德國的石油儲備已經下降到不足80萬噸。捉襟見肘的資源儲備,打亂了德國原先有條不紊的戰爭計劃,希特勒一度將莫斯科近郊的中路中央集團軍的裝甲主力抽調到南線,試圖奪取蘇聯的產油地巴庫。這個決定讓莫斯科戰役推遲了一個月才爆發,俄羅斯極寒的天氣和德軍捉襟見肘的後勤補給最終拖垮了善戰的德軍。

進軍速度越快,戰略縱深就變得越大,石油供應線也就拉得更長,這就為敵軍對補給線的攻擊製造了方便。在二戰後期,德國的石油供應系統開始遭到美英空軍的持續轟炸。瑞典學者博·黑恩貝克稱,四個月內,德國“每一個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廠至少被空襲過兩次,六十九座煉油廠、許多儲存裝置及若干各種各樣的液體燃料工廠也都遭到了空襲”。

德國最終為閃電戰在戰爭之初的順風順水付出了代價。1944年12月,德軍調集最後一點油料儲備,在西線的阿登森林地區發動了反擊戰。戰役前期的走向證明,即便面對裝備、兵力都已遠優於自身的盟軍,德軍的閃電戰仍有的打,但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