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的壽命
如果你有幸出生在發達國家,那麼幸運的你將比你的父母有更大機會活得長久,而且你的孩子會活得更久。人類的平均壽命在過去的200年裡翻了一番,而且大多數國家這一趨勢仍在繼續。在發達的富裕國家,科學已經盡其所能根除了先前一些毀滅性的疾病,並給予我們一種我們的先輩連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質量,那時我們的先輩曾過著被托馬斯?霍布斯描述為“骯髒、野獸般和短壽的”生活,儘管目前我們還難以達到長生不老,但我們至少能有一個非常好的開端可以努力地嘗試一下。
在歷史長河裡,我們敢奢望走上一種長久的充滿活力的生命歷程,這只是最近的事情。古羅馬帝國時代預期壽命只有22歲,大約1500年後的中世紀英國,情況僅有些許改善,人們壽命也只有33歲,即使如此短壽,人們也不是活得健健康康,經常存在的饑荒威脅,而且醫學僅侷限於一些粗淺的外科手段,傷寒和麻風病等傳染病司空見慣,1347—1351年間席捲歐洲大陸的黑死病幾乎使歐洲人口銳減四分之一。
一直到發端於英國之後遍及歐洲的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人類的預期壽命才有了較大的增長。從1840年起,在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裡,人們的預期壽命每年平均延長三個月,而且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仍在繼續。
那麼人類預期壽命的激增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呢?無疑,19世紀早期巨大的社會變革有著巨大的貢獻。工業發展意味著城鎮中心的極大繁榮,為適應離開農村、尋求新的城市生活的工人的住宅需求,整個城郊不斷擴建。而且配備上清潔的飲水和適宜的衛生設施,這些對於今天的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設施,對公共健康的改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得類似於肺結核、霍亂這樣能摧毀整個社群的惡性傳染病已經不太常見。
即使染病在身,醫療手段的提高意味著過去那種榨取利益的“吸血鬼”醫生和環鑽術被拋棄了,抗生素的發現是醫療改善的另一個重大進步,這一發現使得分娩孕婦死亡率大為降低。這些進步說明,“生活質量”這一詞彙顯然是新近的發明。
那麼這一持續的增長還能再延續多久?我們還能繼續無限期地延長生命嗎?一種設想認為,儘管科學和醫學在發展,我們總會到達那個身體恰恰不能繼續運轉的時候。眾所周知,我們的壽命是由進化決定的。如果我們繼續繁衍壽命越來越長的孩子,將會失去存活和繁殖之間的微妙平衡:人類社會將會逐步老齡化,這會使政府提供基礎服務的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確實,發達國家可能正處在這個階段。
預期壽命最長的是日本女性,目前平均壽命能達到歲,並且絲毫沒有減少的跡象。日本曾誇耀本國有一位世界上年齡最大的人,本鄉門真(Kamato Hongo)夫人,她出生於1887年,直到2003年10月31日才去世,享年116歲。雖然這個“超級百歲老人”很不尋常,但有些人相信將來像本鄉門真夫人這樣長壽的現象會非常普遍。美國的《科學》雜誌預測,在未來60年的時間裡,預計日本女嬰平均可以活到100歲。
然而,對那些住在非洲中南部的人來說,人均預期壽命沒有增加。事實上,由於全國範圍內流行的艾滋病,人口的預期壽命正在迅速減少。美國人口調查署預測,隨著艾滋病病毒繼續吞噬人類的生命,這51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將會縮短。
例如,在波札那,2002年出生的嬰兒預計平均活到39歲,比沒有艾滋病肆虐的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少了30歲。到2010年,預計波札那人僅活到27歲。這是個發人深省的預測,使發達國家渴望人類平均預期壽命為百歲的願望看上去可望而不可即。
這是2003年9月9日拍攝的日本老壽星本鄉門真(左)的資料照片。
2002年3月,本鄉門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機構宣佈為“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
艾滋病是造成發展中國家預期壽命較低的最明顯原因,但還有其他的原因。許多國家的嬰兒死亡率仍然很高。在獅子山,每1;000個嬰兒中有157人在1歲前就夭折了。和冰島2�6‰的嬰兒死亡率相比,很容易看出為什麼嬰兒死亡率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公眾健康的如此敏感的標準。享有潔淨水、營養和保健對於懷孕過程很關鍵。這些在西方國家是有規定的,可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情況並非如此。得不到足夠食物的幼童更有可能因患像流感和腹瀉這樣的疾病而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全世界範圍內有1�5億兒童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