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漠北已經進入平靜的對峙期,百姓也忙著開墾田地種植糧食。從各地招收而來的工人,也陸續進入修建好的工廠之內開工,為根據地提供自給自足的物資。
明白交通重要性的劉興華,開始在擴大的根據地接壤地帶修建公路,將公路延伸到前線陣地。這樣做,也是為了戰時能夠儘快的投送後方的兵力。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讓附近的移民村,享受到交通帶來的便利。原本戰前冷清下來的瑗琿跟呼瑪兩城,又開始成為百姓趕集的首選地。
做為中心城的塔河,也正式展開擴建。總之,若是此刻有人進入漠北,便會發現此刻的漠北,正在蘊釀著勃勃生機,幾乎是每天都有新變化。
戰時抓捕的二萬多沙俄俘虜,如今成了修路的主力軍。一條條連線各個防區的公路,也快速的被修建起來。而劉興華的打算便是,公路修到那裡,防區便擴大到那裡。
如果沙俄下次再發動圍剿,便是他佔據嫩江、呼倫以及黑河全境的時候。若是沙俄今年內不再興兵來犯,劉興華也會帶領安民師,發動冬季攻勢完成這個擴張計劃。
看到根據地的發展,正在有序的提升當中。就連劉興華親自抓的兵工廠,如今也開始進入生產。雖然只是簡單的子彈跟炮彈復裝,卻也意識著彈藥補給有了後勤保障。
從吉林機器局淘來的機器。儘管劉興華有些看不上,卻還是能滿足彈藥復裝的要求。陸續從各地挖來的人才,也被情報部秘密送進根據地之中。
在這種戰亂年代。要找一份好工作自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早前開設在盛京跟吉林的機器局,因為被劉興華給一鍋端,兩個工廠的工人也算徹底失去了工作。
經歷近一年的空白期,就在這些由清廷培訓出來的工匠,覺得需要另謀出路時。分佈在兩省的情報機關,開始秘密的接觸他們,聘請其中的技工前往漠北。
不論開出的餉銀。還是漠北軍這塊招牌,很快都得到這些工匠的同意。而分散各地的情報部門。同樣沒大張旗鼓的挖人,相反都經過一番計劃,將這些人悄無聲息的送往根據地。
隨著這些老技工的到來,集合兩個機器局的裝置。重新組建起來的漠北兵工廠,也算有了第一批技術骨幹。而劉興華同樣,在根據地召集一批年青人,進入工廠當學徒。
雖然彈藥復裝的速度,不是很理想。可劉興華非常清楚,目前兵工廠剛起步,一切以培養工人為主。等何時,根據地有了鋼鐵廠跟火藥廠,才是兵工廠進入高速發展的時候。
至於水泥廠、磚廠、木材廠、棉布紡織廠。這些涉及到民生的工廠,也陸續在根據地籌備起來。一些遷來的移民,也陸續進入這些工廠成為工人。
清楚一套完整的工業鏈。短時間根本沒辦法完成,劉興華也不著急。他相信,當年解放全華夏的太祖他們,不也是從零開始,最後振興一個若大的華夏嗎?
只是給這些勤奮好學的工人一些時間,他相信後續的各式工廠。也會陸續在根據地組建起來。而目前他的重要任務,還是關注著各地的部隊發展跟戰事。
就在劉興華忙著組織根據地各項民生工作之時。一條由京城發來的電報,徹底引爆了劉興華的怒火。看到這條電報,劉興華也清楚,他還是沒能改變太多歷史。
從京城情報站發來的電報上,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清廷與八國簽約條約,賠付各國共計三億五千萬兩白銀,代表清廷簽約的是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
看著情報站發來的電報,劉興華雖然清楚,這次賠付的戰爭款比歷史上少了一億兩白銀。可隨著情報站,陸續發來的條約內容,跟倉儲器裡儲存的並沒太多不同。
若是有所變化的,則是在條約簽訂之後,日、英、美等國,一致提出對沙俄實施制裁,讓其從東北撤軍。不能獨吞,各國在東北的既有殖民地利益。
面對條約的簽定,劉興華在收完電報之後,很快以明碼通電的方式,傳送了一則電報道:“驚聞清廷與各國列強,已簽定了恥辱的賣國條約。
自今日起,漠北軍政府拒絕承認,任何清廷簽約的賣國恥辱條約。我泱泱大國,屢遭列強欺凌,國民之恥。也將以此恥銘記,國人當自強之決心。
前有甲午之恥,今有喪權辱國的幸醜條約,三億五千萬兩賠付銀,只為儲存朝廷的繼續存在。這樣的朝廷要之何用?這樣的皇室,還有何面目領導國民?
失去海關稅、常關稅跟鹽稅,國民幸苦所納之稅,全部進了列強的荷包。這種搜刮剝削,我華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