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使孩子的思想更加成熟。
和大人在一起(2)
成人們如果能夠多與鄰家的孩子們接觸,哪怕只是和別人家的孩子們聊聊天、說說話,對他們都是非常有益的。我非常感謝女兒成長過程中在美國得州A&M大學留學的朋友們和其他中美人士,包括中美的平民、學者、教授、高官。他們為我女兒提供了很多不尋常的機會和鼓勵,有的把我14歲的女兒和大留學生編排在一起,表演舞蹈、服裝秀;有的和我不到10歲的女兒談他們自己的家庭故事,談他們的生活;有的閱讀我11歲女兒寫的書稿,給予鼓勵,參加她的簽名售書,發表演講,甚至為她寫書評,寫推薦信。他們在我女兒從七八歲到十六七歲的近10年裡對我女兒的平等、寬容、豁達、慷慨和呵護,都是造就她今天成功的因素,我對那些朋友們心存永遠的感激。
在女兒成長的重要時期,生活在得州A&M大學那個特定的環境裡,她有機會接觸很多比她大的成年人,使她的思想很快成熟。在她受教育過程中是一種非常幸運的經歷。中國的人口密度比我們居住的小城要高得多,讓孩子接觸成年人的機會也多得多,容易得多,可惜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和成熟與他們和各種各樣成年人的廣泛接觸有很大的關係。這樣,可能就大大浪費了近在咫尺的寶貴的教育資源。
txt小說上傳分享
做義工和打工(1)
當義工和打工都是讓孩子提前走進社會、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課。義工衡量的是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打工則是考驗學生承受社會壓力的能力和超負荷工作的潛力。它們都是為走向社會,為就業作準備。
美國高中生課餘到校外工作是很普遍的。沒有收入或公益性的工作叫作義工,這種工作一般而言比較寬鬆,無論是工作時間、強度和對個人的要求都較低,工作彈性較大。義工的範圍非常廣泛,比如說,可以不定期地去高速公路撿垃圾,為環保做貢獻;也可以不定時地到老人院去和老人聊天、做伴;還可以利用週末幫助低收入的家庭油漆、修補房子。
女兒的很多同學都有五花八門的義工工作。有的在醫院裡做輔助性的工作;有的去老人院陪伴老人讀書,為老人拉琴,義務表演;也有的為癌症協會的捐款去挨家挨戶地敲門求人。
做義工在美國社會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無論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甚至已經工作的人,都會為社會無償奉獻。以學生群體來說,在學校和社會中長期耳濡目染,形成了必須做義工的觀念;另一方面,大學在錄取過程中對學生參加社會工作的重視,也使部分學生出於功利的原因尋找做義工的機會。
因為太多人到處找機會當義工,所以做義工的機會並不好找。女兒曾經找過當地一家醫院,院方告訴她,已經有了一份長長的候補名單,不少一年前登記的高中生,到現在還沒有排上隊。她也想過到剛剛建成的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當義工,後來發現,那裡也已經有太多人在等待候補,根本就沒希望排上。
博愛屋是一個全球性的慈善組織,這個組織的義工們義務提供勞力建造住房,完成以後,將房屋以材料成本費賣給低收入的家庭。
美國前總統卡特20多年來一直是這個活動的積極倡導者和參加者。他不但利用他的號召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這一愛心活動,並且親自拿錘子幹活。2000年夏天他帶領數千名義工,在非洲兩個月內為200戶家庭蓋起了200座新房。
我的朋友桑塔德所在的教會有個博愛屋小組,週末常去參加勞動,其中還有不少大學生。有一次,有位學生一不小心把大腿鑽了個洞,送到醫院,上了藥,包紮以後,若無其事地又回來。不巧,下午把手又紮了一下,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是卻沒有因傷離開。愛說笑話的桑塔德告訴我,參加義工的人可真多,有時油漆一堵牆,幹活的人卻擠成了兩堵牆,一不小心,就刷到別人背上去了。雖然是笑話,也可以說明,做義工是多麼普遍的一種活動。
那年秋天,我帶中國高中生去參加這項勞動。到了工地才發現,從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到大學教授、大學職員、公司僱員、退休人員,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一座房子的屋頂上蹲著二三十個學生,那是在上瓦片。隔壁的一座房子還在搭框架,一位教授唱的是主角,快速熟練地用電鋸將木料切割成各種角度,在學生們的幫助下,將它們一塊塊安上,釘牢。在工地上,我和幾位老義工交談,感覺他們的心態十分超脫,完全沒有功利的雜念。這裡沒有記者、沒有攝像機、沒有必要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