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S,INC )為她出版了《西方到東方——少女中國行》這部記錄著她對故鄉中國一片深情的少作。

1981年,高倩出生在中國福建省的福州市,5歲時隨父母來到美國。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時,她如飢似渴地捧讀一切有關中國的書籍。她知道自己是炎黃的兒女,她熱愛五千年的中國文化。為了重訪童年夢中那依稀可辨的神秘親切的土地,她苦讀中文,盼望著實現一次從西方到東方的神奇旅行。

1992年的冬天,高倩隨同父母返國探親,這是她來美國6年之後第一次回到中國。一個完全在西方世界中長大的11歲小姑娘,揹著父母買給她的行動式寫作小電腦,開始了她40天不尋常的少女中國行。

撫摸著彩色封面上自己的大照片,高倩羞澀地笑了,畢竟這是她的第一部處女作。從美國到香港,再到廣州、北京、上海,最後到福州,11歲的高倩經歷了她一生中最廣闊的視野,這個流淌著東西方兩種文化血脈的小姑娘,第一次親眼看到了人類社會的巨大差異,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衝擊。在香港,她親耳聞聽小攤販講自己跟黑社會打交道的經歷,開始體味東方民族人際關係的複雜微妙。在廣州,她目睹什麼叫“發展中國家”,計程車司機聳人聽聞的安全警告讓她目不走神地監護著車窗後的行李。在北京,她看到了真正的共和國的氣派!她如醉如痴地愛上了長城、頤和園、天壇、紫禁城,甚至那色彩飛揚的京劇。她為自己的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而歡欣自豪,同時她用一雙好奇多感的眼睛細心地觀察著今天的中國變化。餐廳裡卡拉OK的歌唱象徵著富裕起來的人毫不掩飾的滿足,探訪清華大學畢業的表親卻使小高倩思索為什麼他們的薪水遠遠比不上沒受過高等教育的計程車司機?在上海,高倩興奮於中國式的熱鬧繁華,也領略人海相擠的蔚為大觀。她想不通為什麼在中國並不是家家有電話?但她驚喜中國大都市公共交通的便利繁忙。她奇怪南京路的書店裡賣書怎麼會中外有別,商店裡的服務員一聽他們從美國來,態度就大為改觀。中國啊中國,你給了11歲的小高倩太多的眩暈。

回到童年夢中的福州,親情的歡浪每天都在撞擊著高倩的心。她一面收穫著骨肉相依的幸福,一面更加仔細地觀察著生活的萬花筒。爺爺骨灰前的佇立使她明白生命的如塵如煙,而中國人熱愛宴請、酒醉情濃的習俗使她覺出無奈的浪費。她尤其不能明白那一圈圈的麻將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也不明白爺爺住醫院時奶奶為什麼要想盡法子地送禮?而周圍親友們接受他們帶來的禮物時絕不像美國人那樣驚喜地當面開啟,那些富起來的人們為什麼捲起了離婚的浪潮?在一家豪華酒店,恭敬的服務生終於也沒能弄清楚她喝飲料為什麼要加冰,而她更為大惑不解的是吃穿山甲這種被保護的動物為什麼是特殊優待?小朋友們經常問到她:美國是什麼樣?是不是家家有“搖錢樹”?她說不是,可沒人相信!她心裡真的是好羨慕住在中國不用交昂貴的房租,但中國人好像從不覺得,享之當然。故鄉啊故鄉,你在小高倩的眼裡實在是有太多的困惑!

在這部179頁的日記體遊記作品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一個11歲少女纖細入微的情感,她甚至寫到了自己在大人們相聚時常常被忽視在一旁的私心煩惱。但全書最精彩的靈魂無疑是一個生在中國、長在美國的小姑娘對本屬自己文化的東方大地執著的探尋。不要說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孩子,就是在中國,又有多少十幾歲的少年還會記得天安門城樓下震天動地的紅色海洋?還記得爺爺、奶奶那一輩在腥風血雨中的戰鬥?還記得長城腳下孟姜女尋夫的悽婉故事?!小高倩紀實的文筆是相當流暢的,她從一句英文不會講,到如今能用英文熟練地寫作,實在是華裔少年成長的驕傲。她的筆觸無論寫自己還是寫親情,小到上“茅坑”的驚慌,大到酒席上的排場,都娓娓道來、風趣生動、引人入勝。雖說每篇結尾有雷同之嫌,後半部篇章略顯冗贅而藝術提煉不夠,但當我們讀到最後,作者深情堅定地說:“我還要再回來!”她是這土地的女兒!我們的心也跟著湧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動和懷戀。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附錄三:一雙十一歲姑娘的眼睛(2)

( 原載1996年《人民日報》海外版,並收錄在陳瑞琳的著作《走天涯》裡 )

附錄四:十一年級一個月日程安排

(1997年秋季)

9月29日 星期一

西班牙語作文截稿;英語作文截稿;下午3:45教小提琴,初中部;晚上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