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視無關,因為電視裡很少播放球迷們的這類“文雅”行為;並且,在公共場合使用這些汙言穢語也是很不禮貌的。只不過這種語言修辭完全變成了一種遍及歐洲大陸的民間傳統,從體育場裡傳播出來,然後從一個球迷傳給另一個球迷,從父親傳給兒子。
在利沃夫的歷史上,它曾到處洋溢著世界大同的精神。在這裡,你能發現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在“一戰”以前奧匈帝國的統治時期,這個小鎮上輝煌的歌劇院隨處可見,豪華的咖啡屋鱗次櫛比,就像我和尤里喝茶的這家一樣,有著富麗華美的中歐氛圍。包括波蘭人、猶太人、日耳曼人、俄羅斯人以及烏克蘭人在內的生機勃勃的民族大融合賦予了這個世俗世界無數美的享受。利沃夫這個大熔爐孕育了眾多的哲學流派、著名的大學、詩人以及諸如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 wig vo n Mis e s)和倫理學家馬丁·布伯(Ma rtin Bub e r)這樣的世界級才俊。
利沃夫是作為烏克蘭的一個要塞而修建起來的,很多烏克蘭人就不免感到奇怪,他們的民族在這座城市的鼎盛時代卻沒有什麼作為。他們開始對如此之多的外來者滿懷怨恨。在“二戰”期間,他們抓住機會清理這一混亂的局面。一些當地的烏克蘭人與德國人勾結起來消滅猶太人——當時猶太人佔了利沃夫人口的百分之三十。戰後,在斯大林發起的運動中,佔全城人口一半的波蘭人被驅逐。最終,隨著波蘭人和猶太人被清除,烏克蘭人就離開了他們的村莊,在利沃夫市的空宅住了下來。
一來到利沃夫,烏克蘭人就發明了一套新的理論,宣揚自己的優越性,以此來彌補多年的自憫自憐。他們向烏克蘭東部的其他大城市(如基輔、敖德薩、頓涅茨克)看齊,發現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融合在了一起。東部的烏克蘭人沒有任何反抗就放棄了烏克蘭語轉而說俄語了,並與俄羅斯人通婚,開始擁護蘇維埃制度。為了避免引起注意,他們在自己的家園悄無聲息地將東部這些反對蘇維埃制度的異類的烏克蘭人開除,罪名是文化叛徒。
但是種族主義根本就無法在民族主義和怨恨的氛圍下存在。除了古怪粗野的怨恨突然爆發以外,情形沒有像西方的那麼糟糕。當愛德華出現在賽場上或接到傳球時,球迷也不會模仿猩猩吼叫;即便是球員之間表現出來的種族主義也無法與英格蘭及義大利足球聯賽中的情況相提並論。在卡柏地利夫隊的衣帽間,烏克蘭球員與奈及利亞球員之間從未有過公然的種族衝突。
這之間的區別在於,利沃夫共有居民83萬人,而只有50名非洲人。除了愛德華和薩姆森外,其他人大多數都在利沃夫的大學學習,而且幾年後就會離開烏克蘭;人數不多就不可能產生摩擦或意識形態的衝突。這裡既沒有像英國民族黨這樣的邊緣集團,也沒有像法國讓瑪利·勒龐這類政客對這種怨恨煽風點火,將其上綱上線。烏克蘭人的感情樸實,甚至都沒法冠以“主義”這樣的字眼。這種情感就像八歲的孩子拒絕去衣索比亞餐館吃飯一樣天真淳樸,只不過是不喜歡陌生的事物而已。
跟隨愛德華穿行於利沃夫街頭就能明顯地察覺到這種反應。當我和他在一家麥當勞坐下時,我抬頭看見一個金髮碧眼的小女孩,她的紅色襯衫上繪著一隻黃色的小鴨子。小女孩正目瞪口呆地盯著愛德華。當她把愛德華指給她哥哥看時,他和她一樣一臉驚訝的神色。他們捂住嘴不讓自己笑出聲來。孩子們的無禮讓母親覺得很尷尬,於是她試圖將他們打發走,但是她也忍不住地把目光投向愛德華。當我向愛德華示意時,他說他們很可能除了在電視上以外就沒有見過黑人:“這沒什麼。”
憧憬著歐洲夢的非洲雄鷹 四(2)
敵視奈及利亞球員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與蘇聯解體以後的政治有關。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開始了文化與民族的重建工程。在語言與宗教這兩方面表現出來的衝突都非常明顯。利沃夫其他不會說烏克蘭語的猶太人以及俄羅斯人備受欺辱,不得不開始學說本地土話。全城所有被毀於前蘇聯時期的烏克蘭舊教堂都已經過修葺,煥然一新。政府恢復了無神主義博物館,將巴洛克藝術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十字架重新在這些建築內豎了起來;而且在山頂上、廣場上,十字架隨處可見。曾一度被禁止的復活節慶祝活動又重新被恢復,這一天人們在傳統服飾和膳食上揮金如土。
在愛德華到來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民族自尊心特別脆弱。進入蘇聯解體後的第十年,人們對社會現狀已感到習以為常;烏克蘭的重建工程似乎也停滯不前了。對於很多烏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