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兩個月,謝思清繼續靠拍小黃片來給自己餬口。
那個機器人三部曲已經完成了,第二部探討的是人類對於技術的走向究竟有多大的把握,隨著技術愈發獨立,人類失去對其的控制是否是技術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果。第三部的問題是,面對已經失控的技術,人類應該怎麼去做,試圖共存,還是將其毀滅。
他仍然時不時看一看留言。
有人開始將他稱作小黃片界的一朵奇葩,並說他們現在已經可以一眼看出哪個片子出於這個導演之手,甚至還會特意去找,因為這種一邊XXOO一邊激辯宇宙和人生的小黃片實在太罕見了,讓人忍不住想看看這個導演到底還能弄出什麼么蛾子來。
“劇組”所有人也都知道,堯舜禹一直雄心壯志的,但是他不得志,實在沒飯吃只能來拍小黃片,不過有根神經總是作祟,硬要在小黃片裡塞進一些有的沒的。
閒暇時間裡,謝思清就拍些短片。
在導演這行裡,作品就是最重要的。
沒有能夠展示給別人看的作品,是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機會的。
從前的謝思清,在唸書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作品集。
第二重要的,就是人脈了。導演這個東西,全靠互相推薦,像外界那種招聘應聘的事,從來都不會在這裡發生。
堯舜禹,作為一個小黃片的導演,自己不會有什麼人脈的。
所以謝思清必要想要其他可以引起注意的方法。
最後謝思清決定試試微電影。
這是這幾年年輕導演成功的一個捷徑。
脫胎於網路的互動和分享,微電影這幾年來發展迅速,熱潮持續至今仍未消退。雖然,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也許幾年後會被人遺忘,但是至少現在有眾多人關注。
參賽是個好的辦法……
獎項多少可以說明一些才能。
謝思清搜了搜最近的微電影比賽,有一個宣傳影片吸引了他。
這是目前最大型的微電影比賽,由全國最大的一家電視臺舉辦。
主題是“科技時代”。
科技時代……
謝思清決定就選擇這個。
堯舜禹有幾個好朋友,再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他們幾個都是嗤之以鼻:“你知道這比賽競爭多激烈嗎?去年收到了1000多部參賽作品,你這個全班就50人還得排40的,就歇歇吧!”
謝思清這才知道,在學校時,堯舜禹一直被認為沒有任何天賦,從來沒有哪個教師欣賞過他。
他投入了很大心血,幾乎將全部業餘的時間都用在上面。
不100%地投入,就別想收穫“夢想”這麼美好的東西。
創作劇本、選取場景、準備裝置、邀請演員、預演臺詞、佈置現場、進行拍攝、製作後期……全是他一個人做的。短短10分鐘的微電影,折騰了他足足一月。謝思清經常在工作中不自覺地垂下眼皮,但是還要勉強打起精神繼續下去。
這個比賽的規則非常花哨,並且很強調微電影的“草根”特徵,組委會會將所有的參賽作品都上傳到網路上供人投票,投票時間僅有7天。7天之後,網路票數前3的作品直接進入8強,然後組委會的評審團會在另一個7天之內將專業人士最認可的3部片子同樣送進8強,接著評審團再在網路票選前50強的作品中挑出10部,重新放上網路參加“復活”,在復活賽中得到網路支援最多的前兩名導演可以得到最後兩個8強席位,從而進入下一輪的競爭,這個投票過程還是7天。
謝思清覺得自己並沒有很緊張。
這次不行,還有下次,他相信憑自己總可以拿到個好名次。
但是,有時晚上他做夢時卻會夢到自己入了圍,醒來後又會有那麼一點失落。
這讓他意識到自己還是很期待能夠早些邁出重新踏入電影圈子的第一步。
參賽截止日期7天之後,網路票選通道開啟。
謝思清去重新整理網頁。
——直到他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希望。
有些參賽者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他們在微博等地方進行宣傳,同時請網路上的名人幫著拉票,也能取得不小的成果。
而且,這裡似乎還有一個怪圈:就是,後來的人會比較傾向於去點選那些目前票數較高的短片。所以,如果能在投票通道開啟之初迅速召集一些粉絲或者相熟識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前去投票,造成一種很受歡迎的氛圍,就能吸引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