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這使得關外鎮國府的實力與日俱增。
可實力的瘋狂增長,自然而然也引起了朝中許多‘有識之士’的警惕,再加上反商的讀書人雖是群龍無首,可對於鎮國府依舊報以仇視的態度,青龍的許多事,都遭到了他們的抹黑和嬉笑嘲諷,甚至有專門的報紙以譏諷鎮國府和商賈為樂,而且居然也能熱銷。
也就是說,反商的需求還在,雖然在朝中已經沒有了太大的抗衡力量,可是葉春秋卻很明白……這些人依舊還是多數的。
這便是葉春秋寧願在青龍的原因,關內擁有上千年的舊俗,理學的學說,更是深入人心,在那片土壤裡,催生了無數的大儒,他們保守,因循守舊,沒有意願,甚至是仇視任何改變,畢竟從前的那一套規則對他們是有利的,新政可能動搖他們超然的地位和特權,所以對於任何可能改變的事物,他們會發自本能的進行反對。
也正因為如此,一群新的儒生也已經開始出關了,葉春秋專門設立了崇文館,將一批新的大儒蓄養起來,讓他們編撰儒家經典。
葉春秋對於這個還是有過深思的。要對付這腐朽了千年的儒學,要嘛就是獨立創新,弄出新的學說取而代之,要嘛就是在儒家的經典之下,對理學進行批判和否定。
前者太難,葉春秋知道孔聖人和孟聖人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怕就算是鎮國府的商賈們,雖然對於關內許多讀書人心裡厭惡,卻也絕不敢將孔孟而聖打倒,那麼……就只好選擇後者了。
於是,改造儒學,就成了崇文館裡的最大職能了!
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