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用吭率褂檬�屯蚨鄭�⒐�吭率褂檬�屯蚨鄭�攔�吭率褂檬�土酵蚨幀U角埃�ü�磕杲��40萬噸石油,但到1918年,它每年不得不進口100萬噸石油。

石油並不只是海軍艦隊的必需品,在歐洲和中東戰場上,到處都需要石油。燃油卡車取代了馬匹,用於運送軍人、武器和供給物資。卡車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高。馬匹對軍隊來說是一種負擔,馬的食量是士兵的10倍。這種新型燃油汽車需要儲存的燃料相對較少,內燃機後來使新型戰爭武器(如坦克和飛機)成為可能。

隨著戰爭的推進和獲得石油的難度不斷增大,人們日益意識到了石油的重要性。1915年3月15日《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上有篇文章這樣評論:

財政大臣說“這是一場工程師的戰爭”,他是對的。目前正在世界各地進行的這場規模巨大的戰爭中,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能看到工程師的影子。工程技術已經不再是一種輔助,它已經成了戰爭的主要特徵,而且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即“見證人”在對其機械牽引力在該大陸發揮作用的描述中認為,把眼下正發生的戰爭稱為“汽油戰爭”最合適。要把它稱為“石油戰爭”可能會更準確一些,因為這種說法還把艦隊包括在內,艦隊包括很多最大的艦船和最小的艦船,如超級戰艦和超級潛水艇。

同盟國依靠從國外進口石油,主要是從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進口,不過也有部分石油是由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從中東地區進口的,但1915年2月,德國海軍的潛水艇曾經把商船作為攻擊的目標,因此,這些石油來源就被切斷了,因為石油公司不願意拿它們的油輪去冒險。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集團都開始將其石油銷往遠東地區,而不是歐洲地區。戰爭雙方的石油都快要耗盡了。

德國自己沒有石油,戰爭期間使用的石油多半來自羅馬尼亞的油田。羅馬尼亞不僅擁有肥沃的農場,還是僅次於俄國的最大的歐洲石油生產國。1906年,《東方快車》(Orient Express)雜誌上刊載了一篇文章,一位旅行者這樣寫道:“列車穿過玉米地、向日葵地和昔日留下的一組組高高的石油井架,最後到達布加勒斯特。”

1916年8月19日,羅馬尼亞對德國和奧地利宣戰,迅速派遣軍隊穿越邊界趕往特蘭西瓦尼亞,希望收復特蘭西瓦尼亞和其他領土。德國聲名顯赫的兩位將軍麥肯森(Mackensen)和法爾肯海因(Falkenhayn)麾下的德國部隊迅速進入這個國家,併為其尚未準備充分的軍隊規定了行軍路線。1916年12月6日,布加勒斯特被佔領了,羅馬尼亞寶貴資源的控制權落入了德國人之手。

當英國看到羅馬尼亞即將淪陷,認識到了普洛耶什蒂油田(Ploesti oilfields)的極端重要性,他們便蓄意破壞油田,點燃或者放掉了大約80萬噸汽油。1917年10月,羅馬尼亞駐美大使康斯坦丁·安格爾蘇(Constantine Angelscu)談到羅馬尼亞的損失時,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被迫破壞了羅馬尼亞的油井——它們價值數億法郎,還破壞了我們的糧倉和工廠,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防止它們落入侵略者之手。”

德國主要透過戰爭手段統治羅馬尼亞,並且瘋狂地開發羅馬尼亞的資源,尤其是那裡的油田,這佔了德國戰果的很大一部分,不過,幾乎一直到戰爭結束,德國人都沒有使這些油田恢復最大產能。

英國和法國也有一段時間受到了石油的束縛。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的德特丁是第一個給同盟國帶來希望的人。也許是希望分享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的石油勘探特許權吧,1915年他向英國政府暗示,他願意把荷蘭皇家殼牌集團變成一家由英國控制的公司。

德特丁開始以成本價把石油賣給印度政府,條件是印度鐵路要允許伯馬石油公司把石油運往西部戰線。他還把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總部從海牙搬遷到倫敦,自己也加入了英國國籍。從1916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考慮把荷蘭皇家殼牌集團變成一家英國公司而不是一家荷蘭公司的各種方案,甚至考慮將其與英波石油公司合併的方案,但這些想法均未付諸實施。

然而,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石油供應發揮了真正的作用。戰爭期間,美國公司(主要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石油供應量佔同盟國燃料需求的80%。

1917年,同盟軍領導人是那麼急於得到石油,他們向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求助並告訴他,如果沒有石油,他們將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