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出戰場。後面合圍上來的緬兵有不少是白文選的手下敗將,早已被打怕了,不敢來擋,反而連連向後退,讓出路來,讓明軍暢通無阻排闥而去。

走了一程,白文選命清點人馬,傷亡不大,估計緬兵也不敢來襲,便下令宿營,讓士兵吃飯休息,養好精神,再作他圖。

是夜,他坐在一株大榕樹下,仰望星空,沉默不語。他的幾個得力助手也先後來他身邊,坐在一起,說起今天的戰事。

白文選說:“今晌這戰打得像孫子,皇上迎不來,還傷亡二三百兄弟,全怪我!”

一將士說:“我們雖有傷亡,但不算大,那些傢伙們也傷亡了不少,只是當初沒滅了這傢伙,留下他來這般的猖狂。”

白文選說:“這一點我想過,要是殺了這傢伙,他手下的眾多頭領亂起來,局勢失控,恐危及皇上,我最擔心的莫過於此……我的失誤就是低估他了,他口口聲聲作出保證,許下諾言,更是陣前獻財寶,大批送酒肉,軍中來歌女,裝出一副失敗者對勝利者討好的樣子,想不到竟是一個(或一批)頗有心計的失敗者走出的一步溫柔的棋子,真是綿裡藏針,袖裡藏刀呀。只是我功虧一簣,白白丟失了迎回皇上的大好機會!”

將士問:“下一步我們怎麼辦?”

“到景線,”白文選說,“與晉王合兵進討,誓將皇上接回來。”

十五

1661年(清順治18年,南明永曆15年),鎮守雲南的吳三桂,向清廷上了

一本奏章,請求出兵緬甸,剪滅殘明宗室。

他在奏章中列出了所謂的“三患二難”。他說的“三患”大意是,李定國、白文選等人,以擁戴故明桂王的名義,帶領被擊潰的殘兵敗將,大肆騷擾邊境地區,成為南疆的門戶之患,此其一;在他們的煽動蠱惑下,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土司、頭人等勢力往往會起來響應,一響應就鬧事,一鬧就蜂起雲湧,此起彼伏,攪得邊地不安,成為大清的肘腋之患,此其二;過去投誠大清的故明兵將,其中有的或因懷念故明,有的或因民族感情,有的或因裙帶關係等等原因而對新朝不滿,各懷二心,一旦邊地有個風吹草動,這些勢力便會乘機作亂,構成一定的威脅,如芒刺在背,成為大清的腠理(肌膚)之患,此其三也。他所稱的“二難”,就是,滇中貧窮,米糧昂貴,交通不便,進行運輸調濟又極其困難,耗資費力,而駐防在各地的官兵也需要供應,這就形成養兵難,安民難。他在奏章中最後說,對逃逸緬甸的殘明桂王及其在邊界活動的勢力“當及時進剿,淨盡根株,方得一勞永逸。”

清廷雖說已入主中原,奪下了大明的絕大部份江山,但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張煌言還在堅持,大順軍殘部組成的“夔東十三家”尚未掃除乾淨,特別是明桂王永曆雖然已被趕至緬甸,但大明的根基還在國內,這畢竟是在中土生長了近三百年的根基,盤根錯節,生機尚存,所謂“斬草不除根,明年依舊生”儘管永曆本人無甚作為,但其影響力、號召力不容低估,還有就是吳三桂奏章中提到的包括投誠的(故明)將士,邊遠地區的土司頭人,以及難以數計的中土民眾,等等,這些因素,一旦形成氣候或聯合起來,都將構成對大清王朝的直接威脅,甚至滅頂之災。對此,儘管吳三桂只敢說是“門戶之患,肘腋之患,肌膚之患”,而在清廷看來現在卻是成了真正的心腹之患!這樣,吳三桂上報的出兵緬甸,剪除殘明的主張便完全投合了清廷的意圖。於是,多爾袞不顧連年戰伐,兵民疲憊,國庫空虛,仍決定出兵。任命清將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部入滇,與平西王吳三桂一起發兵緬甸,進行會剿。

這期間,李定國也在想盡一切辦法要迎回永曆帝。他向永曆帝連上三十多次奏疏均無迴音,向緬方官員多次交涉也無結果,便知是緬酋從中作梗,另有所圖,於是決定大舉進攻緬旬,武裝迎回永曆。

是時,降清的明將賀九儀反正,帶來一萬多精銳加入李定國部,白文選又帶來一萬多人馬,合計四萬多精兵,實力大振。起兵前,李定國、白文選、賀九儀、靳統武等主要將領設下祭壇,插血為盟,對天誓師,定當迎回永曆,堅持抗清。而後,兵分二路,一路由白文選率其本部人馬,一路為李定國、賀九儀率領大隊,浩浩蕩蕩深入緬旬腹地。

緬酋莽猛白謀殺了他的兄長莽達喇,奪取王位,自立為王。原來,緬甸的王位傳承也深受中國的影響,實行“子承父位,兄終弟及”的遊戲規則,他們的父王死後,王位本應由其長子莽達喇繼承,如若莽達喇死了,又無子繼承,沒有了接班人,這王位才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