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論語卷·論人(18)

問題與討論

1。 你認為顏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 孔門四科以“德行”為首,它和其他三科有無關係?請說出你的看法。

3。 請依據《論語》各章內容,論述顏淵的人格特質。

4。 請闡釋“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義。

(九)

子曰:“衣敝縕袍①,與衣狐貉②者立,而不恥者,其③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④?’”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第九·二六)

章旨

孔子讚美子路不因貧富而動心,並激勵子路不斷精進,不可自滿。

註釋

① 衣敝縕袍穿著破舊的絮袍。衣,音yì,穿。敝,破敗。縕袍,以舊絮製成的袍子。縕,音yùn。

② 狐貉以狐狸或貉的皮毛所製成的裘衣。貉,音hé,形似狐狸,銳頭尖鼻。

③ 其大概,表示推測的助詞。

④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個人假若不忌刻,不貪求,又怎麼會去做不好的事呢?語見《詩·邶風雄雉》。忮,音zhì,忌刻、嫉妒。求,貪慾。用,為、做。臧,音zāng,善。

析論

孔子曾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篇)讀書人的恥辱,在於修道守道的意志薄弱,在於只知追求物質慾望的滿足。子路身穿縕袍,與穿著狐貉大衣的人並立,毫無羞慚自卑之態,其中心有主、堅毅自信的氣質,正顯現出剛者的丰姿。

不因紛華榮利而動心,不因生活寒儉而喪志的人,必不致“嫉人之有而欲害之”(趙順孫《論語纂疏》),更不致“恥己之無而欲取之”(同前),能如此不忮不求,自然無所往而不為善了。孔子引用《詩·邶風雄雉》的詩句,讚美子路。其用意在此。

子路受到老師這樣的讚美,不免沾沾自喜,經常唸誦在口。然而“不忮不求”並非道德之全,亦非眾善之宗,若一味以此自足,或將畫地自限,無以精進於道。因而孔子又警惕子路:“是道也,何足以臧?”“不忮不求”既屬做人的基本道理,自當力行實踐,更上層樓,豈宜自以為善,而念念常在於口?

讀了本章,可知子路剛毅無慾之氣象,亦可知孔子指點學生向上精進的用心;更可知義理無窮,學無止境,若有志於學問道術,怎能以眼前一點小小的成就為滿足呢?

(十)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①,惟恐有②聞。(《公冶長》第五·一三)

章旨

記述子路勇於行道。

註釋

① 未之能行還沒來得及實行。

② 有音yòu,是“又”的假借字。

析論

子路為人豪邁果敢,凡是有意義的事,必勇於實行。一旦聽聞善言善事,就迫不及待地躬行實踐。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兩句,可知子路黽勉實踐善言善事的急迫心情。

為學之道,固應多見多聞,修己善群;尤應即知即行,無所怠忽。經由躬行實踐,親身印證,更能悟得所“聞”道理的真切深刻,學養又怎能不日益精進呢?孔子認可子路為“升堂”弟子,或許就是因為子路勇於為學行道吧!

有些人對於善言善事,全然不聞不見;對於學問義理,更是不理不睬。有些人雖然聞善知理,卻無心實踐。有些人既能聞善知理,也肯加以實踐,但是缺乏勇毅果敢之氣,不能即知即行,貫徹始終,而有為德不卒之憾。上述三種人假使讀了本章,領會子路的情懷,必能奮然興起,有聞必行,使其學問品格日進於高明。

(十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②!”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公冶長》第五·六)

章旨

孔子感嘆不能行道於天下,並期勉子路裁度事理,以合於義。

txt小說上傳分享

論語卷·論人(19)

註釋

① 桴音fú,編木為筏。

② 從我者其由與能和我同行的,或許只有仲由吧!從,音cónɡ。其,表示推測的語氣詞。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與,句末語氣詞,同“歟”。

③ 材通“裁”,裁度事理。

析論